[福彩情 公益行——寻找50张“福彩笑脸”]
□本报记者 刘淼淼 文/图
【人物故事】
近日,在乐山市老年大学宽敞明亮的舞蹈室里,60岁的乐山市老年艺术团团长刘萍,正在指导十几名团员排练舞蹈 《红色娘子军》——每人手拿一把亮闪闪的道具刀,随着音乐不断变换阵形和动作。一场排练下来,团员们无一不是满头大汗,但却个个神采飞扬。
“这个舞是我们自己编的,准备在迎接党的十八大文艺演出上表演。”刘萍自豪地告诉记者,她们的老年艺术团在市州一级已算是小有名气了,每年都能获得一两项省级大奖。团员平均年龄58岁,最大的已有74岁。看了节目排练,热情的刘萍带着记者参观了这所拥有五层大楼的老年大学。在服装道具室,架子上挂满了数十套做工精美的舞蹈服装,旁边堆放着各式各样的表演道具。在一楼,还有专供学员就餐的食堂。刘萍说,“这里比外面便宜多了,几块钱就能吃得很好。”
“2002年我刚来时,学校还没搬到这里,只有500多平方米,厕所也只有两个,条件很差。”在此工作10年的刘萍回忆说,当时老学校旁边是宿舍区,她们一唱歌就会影响别人休息,因而经常遭到投诉而不能上课。
2007年9月,受福彩公益金资助,老年大学迁到乐山市市中区,教学场所增加到3000多平方米。“看到新学校宽敞明亮,设施齐全,我们都非常高兴。”刘萍说,和这里的许多学员一样,她早已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忙的时候一天到晚泡在学校,还把老公也拉了进来。“他以前不喜欢我天天往这儿跑,但后来也被我带过来了,现在负责全校的摄影工作。”
刘萍的儿子在厦门工作,一直想接父母到厦门定居。去年老两口过去住了没多久,刘萍又忍不住跑了回来。“海边住着挺舒服的,但是离开了学校,心里感到很失落。”虽然年过花甲,但刘萍说,只要自己能动,就一定要坚持来老年大学。
【采访手记】
当记者走进老年大学一楼大厅时,几十位老年人正在学跳拉丁舞,场面热闹非凡。无论是跳舞的老人,还是排练《红色娘子军》的艺术团团员,抑或是声乐班学唱歌的学员,他们身上透出的那股子精气神,无不让人佩服。社会各界应该为老年人提供更多像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这样的平台,并进一步完善各类设施条件,让他们老有所乐,在晚年绽放更多光彩。
【项目介绍】
乐山市老年大学于1990年开办,受益于350万余元福彩公益金资助,于2007年9月搬迁到乐山市市中区。22年来,学校从最初的一个保健专业、几十名学员,发展到拥有18个专业31个班,有艺术团、书画院、戏曲队、乐队、腰鼓队等组织为补充的综合性老年大学。现有学员近2000人,教学场所面积3337平方米,配有电脑、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被省、市评为“老年教育先进集体”、“先进老年大学”、“四川省A级老年大学”。
新闻推荐
□陈欣本报记者王爽“周婆婆,重阳节快乐!”10月23日清早,98岁高龄的孤寡老人周尚珍一听见这熟悉的声音,顿时来了精神,乐得合不拢嘴。这份熟悉来自10年如一日的关照。自2003年乐山电业局共产党员服务队...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