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波 见习记者 周琴
“任何艺术形式,都必将归属于生活。美术设计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就像衣着对于一个人。‘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一座城市如果没有系统的、完善的美术设计,将会失去她的文化吸引力。”这是一个不惑之年的文化人对自己城市的忧患。
6岁时,他便跟随在十九冶工作的父母来到了攀枝花。对这片土地,他有着极深的感情,攀枝花的点点滴滴都深深烙印在他心底,并在近20年的艺术生涯中慢慢地流出,化为一座座雕塑,一个个LOGO,讲述着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未来的希望。2010年开园的“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园”,从雕塑群到奇石碑林基本上都是他设计的。一个个朱红色的“信箱”,弥漫着浓浓的三线建设记忆。
接受采访时,他甚至不愿意记者给他照相,只谈他对这座城市美术设计的构想。攀枝花书画院的陈利冬,就是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美术设计是接地气的表达
陈利冬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很难将攀枝花诸多出名的美术设计与这张娃娃脸联系在一起。
1995年从乐山师范学院美术系毕业后,陈利冬被分配到攀枝花市文联的下属单位,先后在城市雕塑室和金江画院(现攀枝花书画院)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美术领域与日常生活最为接近的美术设计,从后台走向了前台。
在设计过几次LOGO后,陈利冬发现美术设计更适合自己,于是将主攻方向由油画转为了美术设计。相比于纯美术创作,与社会、时代结合更为紧密的美术设计,更能让他接近心中的那座城市。那是他梦想中的城,美丽如画,风情万种。如果让他亲自设计那座城,他将感到万分的荣幸。
设计LOGO是让许多设计师比较头疼的事情。设计前要进行基本的调研分析,也就是对该单位做全面的调查,然后再挖掘所需要的素材,最后才进行设计开发,并且需要反复的推敲修改,才能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标志。
或许是陈利冬有美术设计的天赋,十多年来,他设计的10多个LOGO基本都被采用。他的代表作品有攀枝花机场的徽标《飞翔的攀枝花》、米易电视台的台标。攀枝花中国钒钛之都在面向全国征集主题雕塑设计时,他的作品也顺利入围。
如今,陈利冬在攀枝花美术设计圈积累了一定的名气。有人曾对他说,你干嘛不自己开公司,接广告做LOGO也比你老老实实上班赚得多啊。他却说:“设计,不是批量生产的产物,需要接地气才能表达内心的理解。比起纯商业化的运作,我更喜欢现在这样的纯粹工作。”
关注心中那座城
外地人常说,攀枝花是四川省最不像四川的城市。陈利冬认为,这是因为攀枝花过去缺乏属于自己的城市文化。移民文化的特征渗透在攀枝花社会生活的每个层面,呈现出一幅既有川又有滇、既有南又有北的世俗图景。他认为:“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个性。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只有抓住这座城市的文化个性,立足于城市的文化土壤,才能避免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人心中也有一百座属于自己的城。在陈利冬心中,他的城既有温馨的过往,更有美好的未来。对于过往,他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事。2010年开园的“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园”,从雕塑群到奇石碑林基本上都是他设计的。徜徉林中小路,可以看到路边立着的一个个“信箱”,那是纪念攀枝花过去为了保密以“信箱”为地址的做法,他至今都记得父母单位的“信箱”,那是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
对于未来的攀枝花,陈利冬和许多人有相同的看法,那就是攀枝花三区两县已有的成熟的文化理念——时尚东区,魅力花城;金沙流韵,浪漫西区;天地仁和,苴却砚乡;上善若水,风情盐边;山水米易,诗意田园。他说,只要将其引进自己心中那座城,再根据其理念设计出各自的美术元素就行了。
在陈利冬心中,有那么一些关键词,只要将它们串联起来,就可以打开他心中那座城——
增添攀枝花公园景观,提升其文化魅力;
改造提升攀枝花阳光大梯道景观;
建造“中国钒钛之都”、“阳光花城”大型主题雕塑;
美化城市工业建筑物;
打造城市观景点;
用公共环境艺术美化城市重要节点和公共空间;
……
最大的幸福
陈利冬与当教师的妻子有着幸福的家庭,小孩已经十岁了。他从来不强迫小孩去学习画画,而是用自己对美术的理解去影响他。
对于美术教育,他认为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画画,更需要通过美术活动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孩子在绘画中舒展自己内在的想象和情感,通过绘画把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从而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修养。
“搞不搞美术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实现自己梦想的能力。”陈利冬如是说。他认为,一个人能向自己的梦想不断靠近,是一生最大的幸福。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我和少数民族艺术节有个约会10月底,攀枝花中午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记者在炳草岗加油站旁的一家舞蹈服装店,见到刚过而立之年的何雨恬。只见她身着一套厚衣服,有些臃肿。一问,原来,为...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