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筑业跨越发展实录
□熊筱伟 许静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四川建筑业首次突破7000亿元大关,预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300亿元。
这一数字放在西部的坐标轴中去评判,值得骄傲:这是西部省份当之无愧的NO.1;
做大做强,跨越发展,四川建筑业一直在路上……
苦练内功 转型升级
拓展产业链“多种本领”
“企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这是2013年荣登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杂志(ENR)“全球顶级150家设计公司”排行榜第48位的川企——中国成达工程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转型的认识。从传统工程技术指标优化到大型工程化的承包模式,这家企业极力延展着产业的触角。
向上下游产业延伸的,还有众多的企业。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在监理业务上独树一帜,立足技术优势,企业从单纯的施工阶段工程监理向设计监理拓展,完成了成都地铁1、2号线设计监理等重大项目,为“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2年,在成都二环快速公交建设中,中国华西设计中标的两个EPC标段建成通车。这一工程含金量巨大——企业设计的四项创新技术经受住了考验,标志着企业在工程设计领域已具备完成大型工程项目的组织能力和技术实力。监理业务范围也从单一的“房建、市政”拓展到“公路、铁路、通讯、电力、水利”等多个工程领域。
“突出主业、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引领企业加快发展。
如今的中国华西设计,已从一个松散联合“管理协调服务型”的集团公司,转变发展成为拥有员工2000余人、各类专业注册人员逾800人,自主经营、以资本为纽带的混合所有制公司。
产业延展的方向,不止于上下游。四川省明确提出,支持建筑业中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实现跨行业发展。
一个小小的工事事务所,如何能成为一个规模200多亿元、拥有40余个分(子)公司的大型集团?
中国五冶集团的故事硬是将这一问号,拉成了大大的惊叹号。
以施工承包起家的中国五冶集团,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如今已打造出工程承包、钢结构及装备、房地产三大主业鼎立发展态势。集团先后投资开发了成都大魔方项目、二重安置房项目、成都市三环路十陵立交桥改造工程等多个房建、市政公路项目。在城市缓堵保畅、工业产业、城市综合体、基础设施、保障房等建设领域,如今对企业而言都得心应手。
产业延伸,需以实力为基础。这意味着,要想涉足行业更高端领域,企业就必须提高综合“竞争力”。
2006年,中誉远发国际建设集团还仅有贰级资质,如今已拥有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等七项壹级资质,公路、水利水电、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等十项贰级资质。
背后的推手,核心是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2010年,中誉远发国际建设集团成立技术中心,与西南交大、四川大学等技术先进单位联合开展技术研发。2012年成立信息化中心,投资百万余元建立了网络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工程、经营、造价等管理的信息化。
提升竞争力,企业是主体,政府则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13年,四川省制定了《四川省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指导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企业资质申报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全省建筑施工企业新增2037家,升级增项1982家,其中新增建筑施工一级、勘察设计甲级企业52家,是2012年的1.5倍。
走出四川 借船出海
抢占国内国外“两大市场”
有这样一组数据值得深思:四川省建筑业国内省外产值占总产值比重为22%左右,低于江苏、浙江等建筑业发达省份。
羽翼渐丰,就应展翅翱翔。走出四川、海外拓荒成为共识。
如何才能走出去?万千头绪中需抓住突破口——跟踪国内外投资热点,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专业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拓展市场。
重点工程建设,往往是获得当地市场认同的“钥匙”。2011年,四川华西集团承建的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正式竣工。超静音施工、安保管理、程序控制等种种“严苛”要求,给项目实施带来不小挑战。而四川华西集团凭借过硬的集成管理能力,高品质完成了总包任务,后者由此成为美国政府第一次选择非本土企业承建的驻外使领馆项目。
踏实做好每个工程,市场大门自然随之打开。2009年起,中誉远发国际建设集团成功中标部分省外工程承包项目。为更好进行项目管理与实施跟进,该企业开始在省外开设分公司。中誉远发一步步从四川迈向了全国,目前已拥有云南、贵州、海南、重庆、河南、北京等十余家分公司。
对建筑企业而言,重点区域选择事关市场开拓成败,需统筹谋划。四川华西集团形成了“4+2”的市场布局,即以四川成都为大本营的西南市场、以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市场的“四大支撑点”,同时积极开拓京津环渤海地区市场和海外市场,逐步在华北、华东地区和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形成战略性市场补充。
2013年,除西南大本营中心市场外,其他区域市场实现产值占四川华西集团产值的32%,“外区”市场已成为其重要支撑力量。然而走出去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高门槛”、税收问题、外派劳务等一系列难题考验着先行者。
本土化发展,成为川企“走出去”的桥梁。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企业管理中,该公司强化了“大脑中枢”的作用:建立健全和统一公司的品牌、服务、质量、技术、管理标准和制度流程,确保各分(子)公司能有效执行和落地;延展了“臂膀”:在各分(子)公司,推行人才队伍,尤其是中高层领导人的本地化。如今,企业已在全国6个省市设立了分(子)公司,实现了更大的发展。
面对海外“高门槛”,“借船出海”不失为川企应对之策。中国能建中电工程西南电力设计院通过与窗口单位的合作,一举中标印尼中爪哇两台30万千瓦燃煤电厂设计咨询项目,打破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成为我国首次将国产30万千瓦燃煤机组出口到东南亚市场的项目。
出川赴海外的探索,为该院积累了丰富的海外市场开拓经验,培养锻炼了熟悉国际工程商务运作的外向型人才,赢得了信誉和口碑。2009年11月27日,该院与印度LANCO公司一次性签订了3个两台66万千瓦燃煤电厂的设计咨询合同——这是该院首次直接与国外业主签订合同,实现了“借船出海”到独立自主“造船出海”的模式转变。
人才是支撑 质量是生命
提升工程人才“两大品质”
“没有选聘到合格的经营和技术负责人,再有市场,也坚决不设立新的分(子)公司!”在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内部,有这么一条硬性规定。
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定背后,是企业发展的态度,“我们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人才是核心资源!”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始终坚持核心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原则,对突出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对股东、高层管理者的退出和退休,避免家族化等进行了制度设计,让企业将人才留得住、用得好。不仅要留住人才,也要广纳贤士。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设立了分(子)公司,引进和整合国际优秀创意人才资源,形成包含英、美等十多个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的国际化创意团队。
缓解建筑业人才紧张,政府也在积极出招。泸州市通过联合办学等多种方式推动人才建设,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高端人才培训班4期,培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300余人;全面实行农民工业余学校制度,提升一线从业大军的技能水平。
今年,四川省还将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作用,开展建筑企业职工队伍全员培训、开办农民工业余学校等,力争新增中高级职称和执业注册人员2.5万人,培训各类人员55万人,培训农民工15万人。
在市场监管和工程质量方面,四川省同样严格把关。去年省内共组织开展建筑施工企业资质资格动态核查,共核查建筑施工企业448家,对34家不合格企业作了降级、撤销资质的处理。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质量稳定提升,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去年,全省有4项工程获得鲁班奖,14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31个项目获得全国优秀勘察设计行业奖,110个工程获得四川省“天府杯”奖。今年,对建筑业质量安全,四川省已提出目标: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全省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报建项目质量监督到位率100%,工程质量合格率100%;杜绝发生重特大质量安全事故。
为确保工程的质量,企业这一市场主体也在积极探索。
乐山市中心城区棚户区改造、云南昆钢龙旺润泽园公租房、成都市金牛区茶店子拆迁安置房(锦西人家)……中誉远发国际建设集团有68个在建项目,为强化监管,自2012年起,该集团工程部就开始对大型在建项目进行远程视频监控试点,迄今大中型房建项目视频监控全覆盖,项目现场施工运行情况实时传输回总部,与集团网络无缝对接。与此同时,集团公司主编《质量管理体系》、《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所有项目上运用,达到了标识、标语、标准、技术等规范统一。
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探索出一条“差异化管理”之路。该企业通过“项目考评+差异化管理”双重监管模式,对公司在监项目进行分级管理,重点监控。根据项目的类别和工程等级对项目进行监控等级划分,对技术难度高的项目、质量差的项目、施工危险点源多的项目予以重点控制。
在建项目的动态等级划分,有效保证了公司对在监项目的监控力度。通过对项目监理机构工作质量的考评,发现监理工作中的“共性不足”,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提高监理从业人员素质,从而整体提升了公司监理队伍水平。
人才是支撑,质量是生命,这一点,已深深植根于四川建设者建美丽四川、筑精品工程的信念和行动中!
新闻推荐
春节乐山市接待游客190.59万人次,自助游客占80%本报讯(记者王爽)2月14日元宵节,乐山大庙会等活动带来的欢乐在延续。据乐山市旅游局统计,刚刚过去的春节黄金周,乐山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0.59万人次,实现...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