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少数民族艺术节有个约会
10月底,攀枝花中午气温在30摄氏度左右。
记者在炳草岗加油站旁的一家舞蹈服装店,见到刚过而立之年的何雨恬。只见她身着一套厚衣服,有些臃肿。
一问,原来,为了即将在攀举行的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参赛节目《约徳情语》的编排,她熬更守夜累病了,已经喝了一个多星期的中药。
何雨恬是市文化艺术中心的舞蹈编导,谈起行走在艺术道路上的感受,她说:“跳舞,很苦,也很快乐。读舞蹈学校,练习‘耗前腿\’时,男生会被弄得杀猪般嚎叫;而当我一站在舞台上,一切的苦累和不开心都在舞蹈中烟消云散了,特别是每次获奖后,更是让我开心不已。”
对于何雨恬而言,对舞蹈的挚爱已经胜过了一切,舞蹈早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融入了她的生命!
□本报记者 胡波 文/图
何雨恬在练舞。
心灵的煎熬
1995年,初一毕业后,从小爱跳舞的何雨恬被四川省舞蹈学校录取。那一年,她12岁。
离开父母,她开始了住校生活,投入了更为紧张的学习中。她回忆说:“那时,我们每天早晨6点起床,6:30跑早功,8:10开始上第一节课。每天基本上是上午上四节课,下午上四节课。晚上7:30——9点还要上晚自习。”
每天高强度的学习、苦练,加之小小年纪就离开了父母,她很想家,开始那一年,何雨恬觉得太苦,特别是心里觉得苦,甚至一度产生了放弃舞蹈学业的念头。
一次放假回家,见到日思夜想的妈妈,何雨恬边哭边给妈妈说:“我不回去了。在学校又苦,又累,又痛,还见不到你们,我好想家!”
妈妈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微笑着告诉她,尊重她的选择。转眼到了回校的时间,何雨恬默默收拾好东西,又返回了学校。
肉体的折磨
“学舞蹈很苦,相信那些学舞蹈的孩子们应该深有体会。”回忆起那些学习中苦和痛的往事,何雨恬苦涩地笑了。
她说,就说为解决学生的软开度和体能,举两个例子,你就会知道学舞蹈的苦和痛了。
“练横叉”的时候,本身就很痛、很累了,可老师还要坐到你身上,你知道那有多痛、多累吗?更“可恨”的是,有时,除了加老师的体重,还要再加一个同学坐在你身上!痛苦的嚎叫和汗水的流淌是家常便饭!
“耗前腿”的时候,更惨!前面一个同学使劲拉直你的手,你的背上再坐一个人,有时甚至也是坐两个人,练习时让人感觉撕心裂肺的疼痛。那时,男女生是分开练习的,男生那边更是状如杀猪场,一阵阵杀猪般的嚎叫传得很远很远。有些男生最后嚎得声音嘶哑,都嚎不动了。过两日练习,他们却照样嚎!
从学生到老师
1999年,何雨恬毕业了,分配到攀枝花市歌舞团。
工作一年后,一天,领导找她谈话,让她任职当老师,带学生。
何雨恬起初心里没底,担心自己不行。但领导从各方面考察后,认为她成绩好、专业强,能够胜任,所以热切鼓励和支持她任教。
其实,早在读书时,何雨恬就积极主动把握机会、争取机会,接触了许多演出,有了许多上台的机会,得到了充分锻炼。她认为,上台表演很锻炼人,表情、动作的学习进步很快,远远超过在学校练习。有时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下乡慰问演出时,她还给农村的演员和孩子们做一些表演和讲解,并互相交流学习。
“良好的功底、勤奋学习的劲头。”她给人们留下的良好印象,将她推上了讲台。
她开始在四川省舞蹈学校攀枝花分校教授民间舞和技巧课,带了30个女生。
此后,她不负重望,教学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从演员到编导
从事教学工作以后,何雨恬也慢慢开始学习编创。
2002年,在绵阳举办的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让何雨恬感受颇深
在那次的艺术节舞蹈赛上,何雨恬看到,偌大的一个舞台上,攀枝花的六男六女人气差,服装陈旧,略显寒酸。其他代表队上台,往往二十男二十女,甚至更多,服装华美,舞蹈大气磅礴 ,队形变换多样。别说表演,光气势上攀枝花就已经弱了。
不服气的何雨恬心中暗自发奋:我们的文化底蕴和外面差距太大了,硬件不行,就从软件上努力,奋起直追。
她运用创新手段,结合攀枝花市传统民俗文化,不断努力创作优秀的、拥有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
2004年,何雨恬第一次编创了歌伴舞。
2006年,何雨恬第一次正式编创了纯舞蹈《火·姑娘》,在乐山参加省第五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并荣获创作类三等奖。
2011年,何雨恬参加“四川省第十三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其音乐舞蹈小品《山乡欢歌》荣获导演奖。
2011年,何雨恬参加“中国·2011攀枝花欢乐阳光节川滇黔舞蹈邀请赛”,舞蹈《姹紫嫣红》荣获创作金奖。
今年,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在攀枝花举行,她编创了傈僳族舞蹈《约德情语》,准备参加专业组比赛。她说:“我们是东道主,比赛都到家门口来了,怎么也要抓住机会好好的锻炼自己。其实,比赛结果我现在还没有去想,只是在享受编创和排练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能让我学到和总结到更多的东西。”
新闻推荐
□林道鹏本报记者胡波文/图市工人文化宫三楼排练大厅,优美舞曲“飘出”窗外。循着音乐声,记者见到了付玉芳和“舞动人生”舞蹈队的成员。她们20多人正加紧排练“佳木斯快乐舞步健身操”,以...
乐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乐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