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冬
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含义,习惯用衣食住行来概括。对于衣、食、住,每个人的要求不均等,也不是本文探讨的要点。在此,笔者单说那个行。若在过去,这个行还真不那么复杂。推车的希望步行,步行的希望有骡马轿子,既省了力气,也安逸。后工业时代的今天,物质极其发达,眼见得人们竞相买车出行,机动车满地在走。结果,车子多了,停车场和道路却越来越不够用。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没有经历过机动车饱有后产生的拥堵。如今,这一现象也被我们生活的城市摊上了。笔者无论是坐公交车还是打的,乘客、司机无不一致抱怨车多、人多、道路拥挤。而且,这一趋势随着车辆的每天增加会逐渐加剧。如何处理车与道路,车与人以及车与车之间的出行矛盾,还真不是个容易的事。尤其是作为道路交通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交警部门,更是处在这个矛盾的风口浪尖上,不可回避。
不能回避就勇敢面对。笔者从近日乐山市交警部门的作为中惊喜地发现:面对困难,交警部门采取了主动作为、深挖潜力、科技强警、疏导管理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十分有针对性地对当前乐山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现状进行缓解和疏通。不过,作为普通市民,笔者认为,在期待城市道路畅通的良好愿景中,只有交警们忙碌的身影,显然不够。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每一辆车,都不是局外人,都不能缺席。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道路硬件是不可变的,需要改变的是每个人意识和行为。首先,有车的人和开车的人,需要思考自己的驾驶行为是不是符合交通法规?是否乱停乱放?是否可以不开车而使用公用交通工具出行?其次,那些在道路上摆摊设点的人,是否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在给本不太畅通的道路带来交通添堵?是否可以主动地拆除交通障碍?再次,作为行人也要多加掂量,是否违规横穿马路了?是否有人行天桥不走还要走马路穿越?等等。
当然治理城区交通拥堵,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发达城市的经验是:应当优先发展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鼓励人们尽量选择效率高、成本低的公共交通工具,开车只作为出行选择之一。可以多修停车场;可以多采用单行道放行;还可以借鉴其他城市做法征收交通拥堵费。如果可以让一部分人选择不开车或者不在高峰期开车,促使个人出行向公共交通转移,缓解交通和环境双重压力,那就值得行。
道路毕竟有限,车辆会越来越多,若要道路通畅,期待多方共同参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黎丽)5月31日下午,作为四川旅博会“远成杯”第20届乐山五通桥龙舟文化节暨乐山市乡村旅游文化活动(夏季)的重点内容之一,“2016乡村旅游国际论坛(乐山·五通桥)”在五通桥区举行,国际国...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