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徐崇智本人供图这是怎样的一锅汤?牛油、豆瓣、香油、秘制调料,煮开后,汤面红油滚滚,让人垂涎三尺。
这是怎样的一盘蘸碟?生姜、大蒜、小葱、花生、香菜、小米椒、香油等辅料,或成干碟,或成油碟,葱蒜香扑面而来。
“与成都串串香‘味在锅底\’不同,我们乐山的麻辣烫,一品碟料,二品肉类的腌码料,三品锅底料。”做了20年麻辣烫的牛华绿缘麻辣烫“掌门人”徐崇智,对怎样品麻辣烫,有着自己的见解。
精益求精
做出自己的味道
15日晚6点,在乐山中心城区牛华绿缘麻辣烫翡翠加盟店内,70岁的徐崇智和老伴杨婆婆与记者围坐在一锅麻辣烫前,边吃边谈自己与麻辣烫的“今生情缘”。
1997年,牛华绿缘麻辣烫诞生于五通桥区牛华镇。“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牛华镇上出现了街边‘麻辣烫\’的吃法,一口锅煮几样菜,大家蘸着干碟吃。后来,‘麻辣烫\’从室外搬到室内,经商家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在的牛华麻辣烫。”徐崇智回忆说,当时牛华麻辣烫受到不少食客的青睐。
“我先退休,看到大家爱吃牛华麻辣烫,想着退休后没事干,就开一家。”杨婆婆说:“我们租门面开了麻辣烫店,用的是土灶土锅,煮的是1角钱1串的各种蔬菜。”
后来,徐崇智从原四川省亚西机器厂退休。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又因喜好烹饪而对麻辣烫非常喜爱,他便将工程技术人员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用在麻辣烫中。“我们四处吃麻辣烫,品尝了很多家,不断研发创新,改进自己的味道。”徐崇智说,菜不离签,签不离锅,锅不离火,才能保证“麻辣烫”。
由于菜品味道好,徐崇智的麻辣烫店受到越来越多的食客青睐,牛华绿缘麻辣烫的香味也飘进了乐山中心城区以及部分区县,不少分店开了起来。
打油小诗
让更多人了解麻辣烫
与徐崇智交谈间隙,记者发现店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绿底白字的打油小诗,内容都与麻辣烫相关。
“一根竹签半头尖,披红挂绿支撑天;五彩盘里游三遍,笑谈声中醉八仙”形象生动地描述了麻辣烫的形状、吃的过程以及人们的神态;“吃味道、吃服务、吃态度、吃人气、吃实惠、吃微笑、吃缘份……”道尽了做麻辣烫生意、接人待物的道理……10多首打油诗,将麻辣烫的起源、历史、味道等进行了概括。
这些小诗,都出自徐崇智之手。“餐饮有文化,应该有文字的描述,麻辣烫也应该有自己的文化。我创作这些打油小诗,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麻辣烫。”徐崇智说,自己生长于牛华,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然于心,创作这些打油小诗,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麻辣烫文化。
女承父业
让乐山美食香飘全国
“我的愿望是将牛华麻辣烫开遍全国,将乐山麻辣烫文化传播出去。”徐崇智说,这个重任,现在交到了女儿徐园媛身上。
“爸爸说希望我回来帮他推广麻辣烫,于是我2006年从成都辞职回到乐山。”徐园媛告诉记者,当时的“麻辣烫江湖”,竞争不如现在激烈,很多商家还没有品牌、营销的意识。于是,她回乐山第一件事便是开店扩张。
“在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一些加盟商不听指导意见,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生意,这对品牌本身产生了不良影响。”徐园媛说,在不断学习和总结中,她逐渐明晰了发展方向。通过利用互联网,目前徐园媛在全国共发展了300多家加盟店。她在实现父亲愿望的同时,将家乡的美食推广出去,让乐山美食香飘全国。
记者张力
新闻推荐
鸟瞰乐山万达广场海棠里·金街11月22日,位于乐山中心城区通江片区翰林路与凤凰路交汇处的TJ(C)-04-b号地块以及位于乐山中心城区通江片区文星后街南侧的TJ(A)-20-a号地块相继入市开拍。尤其是后者...
乐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乐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