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凉山 今日西昌 今日德昌 今日会理 今日会东 今日宁南 今日普格 今日布拖 今日金阳 今日昭觉 今日喜德 今日冕宁 今日越西 今日甘洛 今日美姑 今日雷波 今日盐源 今日木里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今日会理 > 正文

老家的背篼■张三才

来源:四川政协报 2019-07-12 01:01   https://www.yybnet.net/

在沉淀着千年历史的龙华老街,我们远远便看到七八个山里人,或坐或站于街沿边上。他们的年纪约莫四五十岁,大多口衔叶子烟,漫不经心地聊着,不时盯一眼重叠摆放于面前的二三十个大小不一、崭崭新新的竹编背篼,优哉游哉地静候买主的到来。这些人,这些背篼,连同长满苔藓的青石板街面,形成龙华古镇一道独特古朴的风景线。

走到近前,浓浓的竹香味扑面而来。稍加观察便知这群卖背篼的山里人属于乡村里心灵手巧的那一类。在我的老家屏山,能够用竹子编背篼拿上街去变卖换回油盐钱的人叫篾匠,属于乡下“五匠”(木匠、石匠、篾匠、泥瓦匠、刀儿匠)之一,是很受尊重的手艺人。眼前的情形,瞬间勾起了我心中埋于岁月深处的记忆。

背篼这个东西,在老家乡下可谓家家都有,比比皆是。老家的背篼,多是用茨竹剖成篾条手工编制而成。背篼无论大小,外观大体相似,都是下方上圆。四指宽的背带用棕丝缝制而成,上宽下窄,宽的上半截便于附肩着力,柔软不勒肩。近些年随着塑料编织带的出现,一些篾匠将其简单编织,代替了棕丝背带。山里人使用背篼这种工具,爬坡下坎十分方便,人与背篼合为一体,既安全又实用。山里人爱用背篼,道理跟平原人爱用扁担挑箩篼一样,都是因地制宜。

应当说,编背篼的技术,是先人智慧的结晶。家乡人将背篼分为三种,即大背篼、小背篼、背篼儿。大背篼高约70公分,背篼口直径约50公分,容量大,装得多,主要用于收苞谷、背谷子、打猪草、割牛草、捡烧火柴等等,这是劳动必备的主打工具。小背篼体积比大背篼小一半,主要用于上街赶集、走亲访友等,用途相当于城里人的挎包。背篼儿就更小了,它其实是个小物件,也就是篾匠家里编来供小娃娃玩耍的乡村玩具。

山里人一刻也不能离开背篼。很小的时候,我们便进入打猪草、割牛草的行列。老家那一带的孩子都要力所能及帮助家里做些事情,“乡下无闲人”,重活干不了,轻活是必须做的。干活时自然少不了背篼,而且背着的一定是个大背篼。漫山遍野东寻西找打猪草,割下的猪草只需反手一甩,它们就稳稳地进入到背篼里去了。

我和背篼的感情,主要来源于父亲。父亲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凭着头脑精明和过目不忘的记忆,不仅成了篾匠,还是木匠,算是我们那一带的能工巧匠。筲箕、撮箕、箩筐、背篼、竹扇等这些用竹篾制作的东西,父亲都能编织,做工相当精细,用一句时髦话来讲完全称得上是工艺品。每年收苞谷、打谷子前,附近村庄的农人都会主动上门预订或购买我父亲编制的背篼。在那个温饱都没有保障的年代,农村孩子是不可能享受城里玩具的。我两三岁时,父亲出于对子女的疼爱,专门给我编织了一个精巧的小背篼,我就经常显摆地背在背上,得意地四处招摇,惹得小玩伴羡慕不已,也使我从小就跟背篼结下了深厚感情。

背篼给乡亲们劳作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有时也会带来烦恼。为了生活,乡亲们自然也会买东卖西,这就得上街赶场,去市场上出售南瓜、海椒、叶子烟之类的农副产品,回来时买回食盐、酱油、肥皂、布料之类的生活用品,这自然少不了背个背篼。平常还好,要是遇到赶场天,或逢年过节,特别是临近春节那段时间,大家都争着上街赶过年场,那可就了不得。老街乡场上,挨肩擦背的人流如罐头里的沙丁鱼,人山人海,相互之间难免不擦挂。稍不留心,身上的背篼挂到街上穿着讲究的妇人或小青年,很可能引起冲突,轻者被骂一声“眼瞎了”,重者吵架抓扯,让人脱不了身,十分尴尬狼狈,甚至还要赔钱。

背篼是乡下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物件,它承载着历史,凝聚着欢乐,饱含着艰辛,从古至今都深受山里人的喜爱。

会理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会理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老家的背篼■张三才)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