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第6天,本报记者兵分三路深入雅安、泸州、宜宾三地农村探寻农民增收“秘籍”
城镇化加速 农民有“金”可“掘”
【雅安市雨城区姚桥镇沙湾村】
增收秘籍:从城镇化中嗅到商机
增收愿望:入驻沙湾的工厂能越来越多,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10月5日上午,当记者到达雅安市雨城区姚桥镇沙湾村时,才发现这里和之前的想象完全不同。没有泥泞狭窄的乡村道路,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干净的街道和林立的店铺,没有农家小院,有的是一栋栋整齐的住宅楼。
加速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彻底改变农村的生活方式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模式。
沙湾村周边的工厂越来越多,回收废旧钢铁既不愁来源也不愁销路
在沙湾村,处处可见繁忙的建筑工地。对于沙湾村民而言,这意味着商机。
恒生废旧物资回收站就在一处高层住宅建筑工地旁,老板娘任娟是土生土长的村民,但她早就没干农活了。“随着一些单位、工厂入驻沙湾附近,我们的生意越来越好。昨天我们又从附近工厂联系到20吨左右废旧钢铁。”任娟告诉记者好消息。
和其他村民一样,任娟在上世纪初也曾外出打过工,“当时一个月几百块的工资总是不够花,只好自己另寻出路。”随着沙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任娟从中嗅出了回收废旧钢铁的商机。
“刚开始,回收站只有四五间铺子那么大,每年只能回收数百吨废旧钢铁。后来周边工厂、单位越来越多,我们回收站面积也越来越大,现在一个月就能回收100吨!”任娟说。
废旧钢铁的销路也不成问题,近到雅安附近小型钢铁厂,远到成都等地的大钢厂,都是任娟的老顾客,一年下来,挣个20万左右不成问题。任娟说,“未来,就是希望入驻沙湾的工厂、单位可以越来越多,这样我的生意就会越来越好。”
不仅村民在这里消费,附近新建楼盘的居民也是我的常客
80后村民白云霞选择的是在沙湾村创业。
记者走进位于沙湾村先锋路上的丽丰宝贝孕婴用品店,店内奶粉、奶瓶、纸巾、服装等一应俱全,25岁的白云霞和丈夫何传云正忙碌地上货摆货。
白云霞告诉记者,2008年从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便去了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当了护士,后来还在凉山安了家,生了孩子。最近看到沙湾村的发展形势越来越好,就毫不犹豫地回来了。
作为村里第一家孕婴用品商店,白云霞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记者采访的一会儿功夫,就卖出去好几桶婴儿奶粉。“不仅村民在这里消费,附近新建楼盘的居民也是我的常客”。白云霞还打算让在凉山工作的老公来沙湾给她“打工”。
记者沿着先锋路往北走了不到100米,遇上正在锁快餐店门的周全。周全从上世纪90年代末就一直在江浙一带打工,雅安二中入驻沙湾村,让周全看到机会,他于是在二中附近开了一家快餐店。“快餐店虽然一个月也只有5000多元的利润,但是在家中生活开销少,生活也清闲许多,与在外打工相比,性价比要高很多。”
据了解,沙湾共有青壮劳动力约1000人,2004年,有600人左右外出打工,随着沙湾村的不断发展,吸引在外村民“凤还巢”,目前沙湾村只有不到百人在外工作。
白云霞和周全们看好的是沙湾村的市场。城镇化进程中,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被激活。
蔬菜有好收成,就是幸福
【宜宾市南溪区江南镇红星村】
增收秘籍:全村80%以上的农户规模化种植蔬菜
增收愿望:引进更多好品种,好技术,不再靠天吃饭
10月5日,宜宾市南溪区江南镇红星村。
顶着连绵细雨,村民牟德华站在田埂上,望着因雨水过多而难以栽下蔬菜苗的土地正在发愁。“已经有4、5个蔬菜贩子打电话询问蔬菜栽下去没有,准备下个月开车来购买。”牟德华说,这些天,他随时到地里转悠,盼着雨停,准备栽蔬菜苗。
2010年红星村被纳入南溪区江南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牟德华从那时开始规模化种植蔬菜,他的生活也就与蔬菜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牟德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上半年,首次与宜宾市“宜字头”种业公司签订水稻制种订单,用5亩土地制种收入了1万多元,其余的5亩土地种植早春蔬菜收入了1万多元;下半年,1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花菜、白菜等蔬菜,收入4万多元。“过去基本上种植传统农作物,1亩地还不到1000元收入;现在种植两季蔬菜,1亩地少说有4000元左右收入。”牟德华说,因为种植蔬菜,一家人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善,“蔬菜被家里人视为‘幺儿\’。”
牟德华热情地领着记者参观了他的家。虽然是修建多年的老房子,但里面的内容一点不寒碜,电视、影碟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这些都是近3年添置的东西,等这一季蔬菜卖了再去买台空调。”牟德华并露出幸福的笑容。
与牟德华家一街之隔的地方,是红星村新型村落民居聚居点。一栋栋白墙灰瓦的川南民居风格小楼整齐排列,房前屋后瓜果飘香,村头村尾鸡犬相闻。“已经有50多户人在这里盖起了新家。”红星村村干部林元虎告诉记者,短短三年时间,红星村已经有100多户人盖起了新房,占全村的1/4。
有实力盖新房得益于红星村蔬菜产业发展。“随着江南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村80%的农户开始种植蔬菜。”林元虎介绍,红星村年人均收入实现了三级跳,2010年6000多元,2011年8000多元,今年预计将达到9800多元。
牟德华对红星村这三年的变化深有感触。“红星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过去蔬菜卖不出去,现在宜宾、泸州等地的蔬菜贩子主动上门收购,我们就坐在家门口数票子。同时,村上还配套了卫生室、幼儿园、超市等,基本实现出门看病、就近入学、购物方便、出行便捷、信息流畅。”牟德华还希望农技部门能引进更多好品种,好技术,让蔬菜种植不再靠天吃饭。
“只要蔬菜有好收成,就是幸福。”牟德华说。
那片“待嫁”的梨树林
【泸州市江阳区丹林乡黑坪村】
增收秘籍:全村600多人参与加工销售瓢梨酒
增收愿望: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注入,让酒香飘得更远
对黑坪村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当地文联的一本诗集——《待嫁的梨花》。
“风雨过后/那饱满而甜甜的/名叫‘梨\’的果实/无论走得多远/都让人怀念”,诗中曾这样写道。
怀揣着一探究竟的好奇心,10月5日,冒着纷飞秋雨,记者来到泸州市江阳区丹林乡。雨水洗刷一新的乡道,飘带般从油绿的稻田中穿过,绕向山丘的另一侧。
山丘的另一侧,生长着大片大片的梨树林。“这里就是黑坪村,‘方山瓢梨\’的原产地。”黑坪村村主任朱育琴笑着迎了上来。站在方山的半山腰上俯瞰,秋风细雨中,一眼望不到边的梨树林,时而泛起浅浅的绿色波浪。“黑坪村全村90%以上的林地,都种的梨树,百年老梨树都有1500多棵。”朱育琴告诉记者,梨树的果实品类众多,有雪花梨、啤梨、鸭梨等等,每年初春,雪白的梨花,从星星点点开到团花锦簇,将一个季节的温暖逐渐打开。
“方山瓢梨”是“主打”品种,后山一带就种植了近1400亩。“从我30年前嫁到黑坪村来,当地人就有‘瓢梨泡酒\’的传统,历史之长,泸县县志对其都有记载。手艺一代代传承下来,现在已经是舌尖上的‘传家宝\’了。”朱育琴向记者透露偏爱“方山瓢梨”的原因。
来到存放“瓢梨酒”的酒窖,朱育琴蹲下身,摘去其中一个酒罐上的布封和塑料膜,小心地舀出一勺 “瓢梨酒”,递给记者:“尝尝看。”
肉粉色的酒汁顺着舌尖滑入,清新气味随之溢满整个口腔。梨汁的果香和梨花的芬芳混合在一起,仿佛来自春天山野间的呼吸。
“几乎所有的梨子都可以用来酿酒,但绝大多数必须尽快饮用,因为久置后果肉会腐坏在酒中。”朱育琴介绍道,“瓢梨却是一个特例,‘瓢梨泡酒\’,不仅不会腐坏,而且年份越长越醇香。”
正因如此,黑坪村将瓢梨视为全村的拳头产品、优势资源,专门组建了泸州市方山瓢梨协会,还为方山瓢梨注册商标,包装销售。去年加工销售瓢梨酒5000余斤,产值10余万元。“全村600多人,几乎全都被带动起来了,把自家瓢梨树的果实交给协会收购,统一酿酒。”
“未来,这片梨树林就是黑坪村的支柱产业啦。”走出酒窖,朱育琴指着眼前的瓢梨树林说道。
黑坪村对“瓢梨泡酒”产业的未来信心满满。首先,“瓢梨泡酒”有悠久的历史,色香味俱全,以及独到的保健功能;其次,瓢梨这一梨果中独有的原材料,使“瓢梨泡酒”无可复制;最后,黑坪村距泸州市城区25公里,这几年乡道、村道修葺一新,便利的交通条件,让黑坪村融入了泸州市中心城区 “一小时经济圈”,更加有利于产品销售。
朱育琴告诉记者,今年3月的丹林乡梨花节上,“草根”出身的“瓢梨泡酒”大卖千余斤。“只要有资金注入,就能让‘瓢梨泡酒\’更好地发展。”
本栏撰文 本报特别报道组记者 胡彦殊 段玉清 刘川 李梦媛 李宇 王飞 摄影 陈鹏
新闻推荐
数据“黄金周”●今年中秋国庆长假,受益于雅西高速公路通车及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政策,攀西旅游市场呈现出景区“爆棚”、游客“井喷”的火爆场面。●攀枝花接待游客:40.51万人次,同比增长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