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万敏《光闪烁在你的枝头》
□雷健
拿到何万敏的新作《光闪烁在你的枝头》,夜深人静时翻开装帧精美的书本,开读第一篇文章,立即被书中所叙话题,以及优雅的叙述方式、简练幽默的文字所吸引。我立即换了一种姿势:正襟危坐。这意味着我换了一种阅读方式:细品慢读,咀嚼消化。对阅读而言,我大抵有两种方式,一般的书匆匆翻过,了解个大概即可;而对文字隽美,尤其是有思想、有故事、有品位的书,字咀句嚼,如品盛宴般兴奋、慎重。
何万敏的这部读书散文分为四个部分:精神状态——对文学写作方式的思考,尤其是对非虚构写作的探寻、诘问;历史现场和这方水土——对历史写作的剖析和凉山彝族文化的观察;文化多棱——对近年发生在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种种文化现象的反思。所选议题都是在他长年保持大量阅读相关书籍之后所得。阅读加上对社会现实的现场踏勘和思考,是他这部书的根基。没有阅读,就没有这部书。
有学者说,书要反复读,把厚书读薄,我以为然,但不全面。要补充的是还要将书读厚。将书读薄,说明你了然了书中大旨精华;将书读厚,则是当你掩卷闭目时,胸中已然有了自己的观点、独立的思想。而产生特立独行的观点,需要许多史料事实,甚至逻辑推演来丰富支撑。在我看来,将书读薄容易做到,将书读厚有点难,需要大量阅读,比较诘问,触类旁通。何万敏做到了。他的文章不只是介绍他读过的书,他了解的作家,而且有他自己的见解。在介绍分析了当下文学写作方式后,何万敏有了自己的认知:“文学是可以做到纯粹的,这其实是对一个时期文学中不能承受之‘重\’的修正。我承认文学可以通过具体观察与剖析来指出社会的症结和弊病,但不要企图以文学来改造社会和世界。文学的认识和教育功能是通过审美与娱乐功能来达成的。”如果我们在书中只见他人,不见何万敏,那多无趣!
这本书好读,有何万敏自己的思考是其一,叙事方式是其二。何万敏非常推崇非虚构叙事方式,推崇用讲故事的方式讲历史谈人文。这可能与他长期从事媒体工作有关。介绍彼得·海斯勒,他引用海斯勒在“野味”中描述广东人吃鼠肉的故事;介绍乔治·富兰克林时又采用富氏赖以成名的普利策新闻奖作品“凯利太太的妖怪”中凯利太太手术前的故事场景;在“山谷中传来遥远的回声”中,他讲述2004年徒步穿越洛克路线,到尚不通车的俄亚纳西族大村时,马帮小伙讲给他听的故事: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去俄亚大村时,面对苍茫的大山、崎岖的山路,一位戴眼镜的姑娘失声痛哭……让人心生怜悯,也心生想去大凉山一探究竟的冲动。
事实上,好文章就是好故事的叙述,或者是故事的好叙述。这部书里的42篇文章不乏也讲故事。因了故事,也因了对故事的好叙述,好读吸引人是自然的,风趣幽默而不失当下语境的叙述,给人的是阅读的愉悦和轻松。
抺不去、挥不掉的凉山情怀是何万敏心中的主题,这情愫在书中几乎随处可见,俯拾皆是。书中“历史现场”和“这方水土”几乎全部写的是凉山,“精神状态”和“文化多棱”尽管谈的是作家们的写作意象,诸如非虚构写作、田野调查、文化现象,看起来与凉山不沾边,但何万敏还是注入了许多凉山元素。谈非虚构写作,他在介绍这方面的大家时,也谈起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2003年大凉山金沙江河谷采访、2004年穿越香格里拉腹地的经历和写作。何万敏祖籍四川乐山,生长于美姑,成于西昌,换句话说,一辈子与凉山摽上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他到成都《华西都市报》打拼了两年,从记者干到部门主任。其后因为儿子出生时医院差错失职落下病根,毅然返回凉山。一年前,在青城山林荫道上散步时,我问起他家人情况,他对我讲起这段经历。20多年后讲起这段往事,他语调平静恬淡,没有丝毫愤懑怨恨。我看他,他的眼角有点湿润。如果他当时仍然留在成都,人生恐怕是另一条轨迹,另一种精彩。但他回去了。2017年9月经他安排,我驱车去木里俄亚纳西族大村拍片,在西昌憩脚时见到他一家人,我才明白,当初选择回到凉山,是出于他作为一个男人的担当和责任,出于他对家人和凉山的割舍不下!何万敏虽然不是彝族,但骨子里已浸润了彝族的秉性,一如彝族同胞:不善言辞,目光冷峻锐利,一旦向你敞开胸怀,涌出来的是足以让你窒息的质朴、坦荡与热情。
现在,我常在夜深人静时,放下书卷,走上阳台,试图穿过被城市五光十色,张扬到喧嚣的灯光所污染的夜空,搜寻大凉山那令人神往的银河星光,结果都很失望。但我知道,大凉山深处,有一个与我一样喜爱阅读、诘问的同行,也许此刻与我一样在仰望夜空,寻找属于凉山的星光!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为全面提升全州药品化妆品监管能力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州食药监局于7月16日至19日召开全州药品化妆品提升监管...
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