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日报》彝文版40年的发展,对彝文报纸创新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国家现在对彝文非常重视,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彝文报纸的创新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彝文报纸,一定要不断创新,要符合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理特点,在当好党委政府喉舌的同时,更要关注彝族人民的生活,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
金秋时节,泸山脚下,邛海之滨,在《凉山日报》汉文版创刊60周年、彝文版创刊40周年之际,来自全国、省及州内的彝语文教育教学、翻译、媒体等各条战线上的嘉宾欢聚一堂,就彝文报纸如何创新发展,深入探讨、深入研究,集思广益,为彝文报纸,为《凉山日报》彝文版创新发展,建良言、献良策,提出宝贵的意见,共同推动《凉山日报》彝文版新老媒体融合发展,共同把彝语宣传事业推向全新的高度。
40年书写彝语传播的新时代
1978年1月1日,经中共四川省委批准,《凉山报》彝文版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彝文报纸。1996年8月1日,《凉山日报》彝、汉文版相继告别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用北大方正彝文版激光照排和胶片印刷软件设备印刷出了第一张具有现代气息的《凉山日报》彝文版。2008年1月1日,《凉山日报》彝文版由四开小报改为对开彩色大报,发行量5600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15年8月28日,彝语手机报正式上线,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全网发行的彝语手机报,党报新媒体及彝族文化传播有了一个全新的,全国范围的宣传平台。2016年11月,彝语手机报全新改版,每天发布12分钟彝语标准语音播报,60条新闻信息,5个热点视点板块等内容,彝语新媒体传播迈进了崭新的时代,实现了多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也缩短了凉山与世界的距离。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与耳目,过去的40年,《凉山日报》彝文版一直致力于在党委与人民群众之间架起真诚沟通的桥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灵魂,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耕耘着这方精神文明的园地,记录下了自治州发展史上的每一次欢笑与泪水。
时代催人奋进,改革伴着艰辛,创新带来活力。《凉山日报》彝文版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也在不断实现着报业发展的新突破。《凉山日报》彝文版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四个看齐”,立足凉山本土,办出民族特色;深化走转改,实践“三贴近”;主动作为,全面突破。始终高举党报旗帜,引领凉山主流舆论,在彝区脱贫奔康的鏖战中,高扬激扬的旋律,奏响前进的乐曲;在建设美丽幸福文明和谐新凉山的征程里,谱写奋进的诗篇,讴歌历史的巨变。在改版中变革,在改革中突围,在创新中前行,在跨越中崛起,努力把《凉山日报》彝文版办成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的精品之作。
深入探讨、集思广益,为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座谈会现场,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就彝文报纸如何创新发展进行了热烈、专业的探讨和交流。
中国报协少数民族地区分会会长、湖南湘西团结日报社社长、总编辑田应明认为,《凉山日报》无论是汉文版还是彝文版,在本质上要求是一致的,党媒姓党。在这个媒体发展的新时期,创新就意味着要有与时俱进的概念,要符合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地理特点。此外,彝文报纸还要在宣传、研究探索、培养、丰富彝文上做文章。
“《凉山日报》彝文版是传达党的声音不可缺少的渠道。40年来,作为载体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凉山日报》做出了不少贡献。”西昌学院彝学院党委书记沙马打各说:“要实现彝文报纸的创新发展,需要一批专业人才,只有专业的人才才能确保报纸稿件的质量和品质。同时要加强彝文报纸数据库和数字媒体的建设。”
州彝学会会长谢宇才表示:彝族文字非常古老,《凉山日报》彝文版在传承彝族文字、彝族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州上下脱贫攻坚的关键时间,彝文报纸可以在移风易俗等方面多做文章,为全州脱贫奔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国家现在非常重视彝文工作,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彝文报纸和出版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凉山日报》彝文版现在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非常好。”四川民族出版社副社长陈蓉说,“对于彝文报纸来说,要在封面和版面设计上多下功夫,吸引读者。”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编译室主任沙马吉哈和四川省民族宗教委二级巡视员、教科语文处处长、省民语委办主任杨跃加也从各自角度谈了对彝文报纸创新发展的看法和建议。
本报记者 程宗萍 范可
新闻推荐
妙语佳言——网络扶贫深度贫困地区,他们这么说这么干编者按在10月25日召开的全国深度贫困地区网络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
凉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凉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