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彝族服装,来个大合影。
志愿者非常喜欢这些彝族孩子们。
穿新衣服啦!
25日,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莲花爱心基金毛毛志愿团队与北京一些爱心人士共同筹资,为西昌市巴汝小学等学校的贫困学生捐赠了150多套彝族服装。
这些服装不仅舒适,还很实用,孩子们能穿着出席各种场合,是能真正温暖内心的礼物。收到这些衣服后,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的反应让爱心人士都感到颇为意外。
文/图 本报记者 江滢 侯丽芳
“哇哇哇,是彝族服装,快看快看,好漂亮啊!”25日,西昌市巴汝小学的操场上传来了一阵阵掌声和欢呼声,一群爱心人士正忙着给家庭贫困的孩子们发放他们专程带来的礼物——为孩子们定制的彝族服装。
150份温暖内心的礼物
从去年10月开始,为了送孩子们一套真正能温暖内心的衣服,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莲花爱心基金毛毛志愿团队负责人莫福燕走遍西昌大街小巷,问遍几十家商铺,想了无数个特别的礼物,但最后都被自己否定了。她说:“慢慢的,我静下心来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了很久,一套彝族服装或许才是他们内心真正需要的。”
“150多套彝族服装,不仅价格要适中,还得是纯手工制作的。我们找了很多商家,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因为不确定付钱、拿货的时间,别人还以为我是骗子呢。”最后在莫福燕的软磨硬泡下,一家专门做彝族服饰的商家才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据莫福燕介绍,衣服早在今年初就已经全部做好。衣服是做出来了,但什么时候能送到孩子们手里呢?团队志愿者大多远在北京,平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做好的衣服堆在老板仓库里一直没取。“老板还以为我是骗子,时不时打电话骂我。直到前两天,北京的伙伴来了以后我们去提货,她才相信我不是骗子。”
漂亮实用舍不得穿
一行人把衣服相继送到西昌市巴汝小学和盐源县阿萨乡小学。刚到了巴汝小学时,志愿者一把衣服拿出来,孩子们就欢呼起来:“哇!是彝族服装,好漂亮啊!”
莫福燕用手机记录下了孩子们穿上彝族服装时脸上满满的笑容。“每一套衣服都是棉绒的,很保暖,衣服上的花纹也是手工缝制上去的,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在寝室换新衣服的时候,有个小女孩给我说‘这么漂亮的帽子,我都舍不得戴了\’。听完这句话,我突然觉得很心疼。”莫福燕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是彝族小孩,但由于家庭贫困,不一定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
这次给孩子们买衣服的资金中,也有北京爱心人士杨离(化名)的心意。他专程从北京赶到西昌,和毛毛志愿团队一起分发衣服,“有位老师对我们说‘你们送的这套衣服给学校和孩子们省去了很多事\’。”当时他还很疑惑是为什么,后来才明白,对彝族来说,一套完整的彝族服装可以参加很多正式场合,比如说客人来了、学校六一儿童节、婚丧嫁娶等都可以穿。
给孩子们最需要的
“我们一直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观念,希望能够从实际帮到他们。”杨离说起了自己来凉山做公益的经历:“一开始,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你资助一个在汶川地震中幸存的孩子吧?\’我说‘好\’。后来,他又打电话说能不能再资助几个?我也答应了。接着,他又问再资助100个行吗?”杨离说:“当时我就问他,到底有多少孩子?他的回答让我很诧异,他说数不清,太多了。”
听完朋友的话,杨离一个人想了很久,然后告诉朋友:“这样吧,我来拍一段片子,放到电视台教育频道上播出,这样能得到帮助的就不止100个了。”
2011年,在策划了很久后,杨离和毛毛志愿团队共20多人来到凉山,开始拍摄以“一个都不能少”为主题的教育纪录片。自此,他们与凉山结下不解之缘。
“当我们真正来到这里后,推翻了很多最初的想法。”在凉山拍摄的那段日子里,杨离他们做了一个现在看来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帮助贫困、单亲家庭的孩子圆他们的上学梦。
2011年到现在,杨离等爱心人士和毛毛志愿团队一共帮助了西昌市巴汝小学、开元乡中心校、开元乡甘洛村小学等学校共236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我们都是深入家庭家访后才确定下来的。从一年级开始资助,现在他们都读三年级了,而且读的是学校里最好的班,这一点让我们很欣慰,我们称他们为‘爱心班\’。”
这次孩子们收到彝族服装的反应,让杨离感觉不可思议:“他们的反应是出乎我们意料的好。”他说:“记得有一次我们送给孩子们1000多件衣服,质量、款式都很好,但是他们却完全没有现在的这种兴奋劲儿。所以,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到底什么是孩子最需要的。”
新闻推荐
图/本报资料让自己的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是每个父母的愿望。于是,众多的父母努力工作,辛苦挣钱,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的储蓄,只是希望能够多给孩子一些保障。努力挣钱固然很重要,好好理财更重要。在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