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新闻 西昌新闻 德昌新闻 会理新闻 会东新闻 宁南新闻 普格新闻 布拖新闻 金阳新闻 昭觉新闻 喜德新闻 冕宁新闻 越西新闻 甘洛新闻 美姑新闻 雷波新闻 盐源新闻 木里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凉山州 > 西昌新闻 > 正文

名医“罗一刀”: 把自己当试验品针扎下去不手软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2014-10-16 19:24   https://www.yybnet.net/

罗荣贵(右)为病人检查身体。

文/图 本报记者 陈爽

自学成医,济世救人,行医30多年,他做的几千台普外、骨科、显微外科、高新科技电视腹腔镜等手术,成功率达100%。

他就是原西昌市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罗荣贵,曾经撰写了近30篇学术论文,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州级权威学术会议、刊物上发表。

10月12日,记者见到了这位和蔼的医生,听他讲述他的故事。

自学成医

济世救人不容易

初见罗荣贵,他很和蔼,也很健谈。没穿白大褂,头发有些花白。没人知道,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在工作上付出了多少努力。

1952年2月,罗荣贵出生在西昌市经久乡一个小村子里。经久乡离西昌城区有好几公里,当时的乡村缺医少药是常有的事。看到村民饱受疾病折磨,10来岁的罗荣贵就想,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

没有任何基础,罗荣贵开始自学医学理论知识。最让他感兴趣的是医学针灸,他常常把自己当成实验对象,把手臂、大腿弄得青一块紫一块,一点不手软。

罗荣贵没有超强的记忆力,所以只能把书本一遍又一遍地翻看,一遍又一遍地记人体穴位图。为了学习,甚至连饭也忘记吃。他的一举一动被村民看在眼里,大家都说他肯定能成一名医生。每次得到村民们的肯定,罗荣贵就感到浑身充满力量。

1970年,罗荣贵终于如愿当上了乡村赤脚医生。“当了医生后,我更有压力了,因为身上多了一份责任。”罗荣贵回忆,当时的他成为村里受欢迎的医生,村民们只要一有病痛,就找他。他时常为村民的病发愁,整夜整夜地失眠。

慢慢地,罗荣贵感到知识和技术不足。于是,他再一次投入到学习中。1973年,他进入了华西医大医学系学习(原名川医)。

“罗一刀”技术精湛

手术成功率100%

经过3年的学习,1976年,罗荣贵毕业了,被分配到西昌市人民医院外科工作。职称从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再到正教授级的主任医师,罗荣贵工作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每天,罗荣贵总会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在病房里四处走动,询问头天做完手术的病人身体有何不适,查看当天要做的手术是否已经准备妥当,新收的病员是否安排好了等问题。

交班、查房、看诊,一天24小时,罗荣贵至少有12个小时会呆在医院。甚至到了深夜,只要一接到电话,就算已经熟睡,他都会立即穿上衣服,冲往急诊室。天亮回到家休息一个多小时,他又开始第二日的工作。他的生活,常常都这样。

罗荣贵对技术精益求精,亲手做的几千台普外、骨科、显微外科、高新科技电视腹腔镜等手术,成功率达100%,被患者和医界同行誉为“罗一刀”。

58岁的女患者朱秀英,患慢性胆囊炎15年,经多方治疗,仍没见疗效。随后来到西昌市人民医院,罗荣贵确诊后,当即为其施行手术。第二天,朱秀英便下床活动,第三天痊愈出院。出院时,朱秀英紧紧握着罗荣贵的手说:“谢谢你帮我解除了15年的痛苦!”

一个又一个手术成功了,“罗一刀”的美名也越传越远。

2012年,罗荣贵退休了,随后又被医院返聘回去坐诊。坐诊外的时间,“罗一刀”全部用来学习,继续研究他的“针刀”疗法。罗荣贵常常告诉旁人:“虽然我撰写过近30篇学术论文,但是,科学在进步,如果不学习就要落后。”

新闻推荐

大闸蟹不再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奢侈品

美味的大闸蟹。□文/本报记者钱荣伦图/本报资料俗话说:“秋风响,蟹脚痒”,国庆节期间,在西昌市的一些菜市场和超市已经有大闸蟹在销售。大闸蟹往往是餐桌上的奢侈品,很多市民对它是“望而却步”,那今...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名医“罗一刀”: 把自己当试验品针扎下去不手软)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