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下的老城人家。
92岁的李元珍老人,抬头就能看到家门口外的老城墙。
光阴每天都和这座城市的人穿梭在城里城外。
文/本报记者 李晓超 图/本报记者 钟玉成
时值深秋,午后的暖阳晒在背上有些灼热,92岁的李元珍老人端了小木凳,坐在芦林巷尾的家门前,前方几十米的位置,就是历经沧桑的西昌古城南门,也就是大通门。据资料记载,西昌古城北墙和西墙完全叠压在唐宋土城上,基本保持原貌。东墙和南墙因在清光绪和宣统年间遭东河水溢,冲毁城垣,原墙已不复存在。两墙为历代依河而培修改造,略呈一弧状,形似一把展开的折扇。古城西、北二墙相互垂直,两墙各长1200米。城墙以石条垫底,再砌以青砖,底部最厚处可达20余米。多少年来,伴随着老城墙的,不止是改朝换代的动荡不安,不止是风风雨雨的冲刷洗礼,还有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城墙脚下的百姓人家,以及他们的锅碗瓢盆和炊烟袅袅。
相伴一生
老城根儿,一个光阴的故事
今年92岁的李元珍不是西昌本地人。7岁时,她跟随做买卖的父亲从洪雅来到西昌,住进了大通门外的芦林巷,这一住就是80多年。但遗憾的是,她却从未踏上城楼,登高望远。年幼时,虽然雄伟的城楼就在眼前,但三步不离闺房的她却也不曾登上城楼。出嫁后,她夫唱妇随,忙于生计和家事,也没能在城楼上留个影。
一道城墙,城内城外两个世界,城内百姓安居乐业,而居住在城墙外的人家,被山上的土匪强盗骚扰,天擦黑就得闭门熄灯。20多岁丧夫,李元珍独自带着四个孩子艰难生活,卖过猪肉、搞过合作商店,待到孩子们长大成人,她已人到暮年。“解放后,天下太平,城门已经不再开关,每天都敞开着,天不亮我就要准备摆摊卖猪肉。”李元珍还记得,滨河路上有三个杀房(专门杀猪的地方),两三家人凑钱买一头猪,拖到杀房杀好,次日清晨就在大通门外摆摊做买卖。
解放后,大通门外已经形成了一个小集市,山货、猪肉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每天早上,是城墙脚下最热闹的时间,天一亮,板车车轮压在石板上的咕噜声,出门打水时两只桶的撞击声,出城干活的,进城做买卖的,都从这里路过。李元珍住在这里,出门就能做买卖,给她带来了不少方便。为了让孩子们生活好一点,李元珍和朋友凑钱买了一辆板车,雇了拉板车的人,专门帮别人拉货,赚来的钱三个人平分。“当时跑一趟冕宁,来回才7块钱,好远的路程嘛,但当时物价很低,生意也还不错。”
虽然每天生活在城墙脚下,然而在李元珍的脑海里,却只把这城墙当做一个遮风挡雨的依靠,从未去细细欣赏它的容貌。“以前的城楼不是这样的,有人在上面逛耍,但我从来没有上去耍过,要照顾孩子,要挣钱,只是在摆摊时远远看上几眼。前几年,城楼重修了,但年纪又大了,腿脚不方便,还是只能远远看几眼。”李元珍说。
80多年过去了,李元珍依然居住在这个城墙脚下,她的子孙让她跟着他们生活,但她舍不得这老城根儿,她习惯了每天走出房门的热闹,习惯了出门就能买到山货,走几步就能买到新鲜的蔬菜瓜果,她已经习惯了城墙脚下的点点滴滴。
在风雨中摇曳几百年,当年青砖灰瓦的城楼,如今已经重新修葺一番,有了新的容貌。不管怎么改变,这老城根儿留下的历史的苍凉与厚重,依然保存在世人心中。至今,历经沧桑的城墙、角楼、城门、匾额乃至一砖一石,同样令人浮想联翩,怦然心动。
儿时记忆
老城墙,一座城池的守护者
坚固的城墙,从漫长的冷兵器时代,走过战火和硝烟,它一直扮演着防御之盾的角色,然而今天,它承载得更多的是一个民族对这座城池历史的记忆。记忆里,66岁的许林曾经在北门的城楼下嬉戏,记忆里,大人们讲过许多关于北门城楼的故事。
许林的家就在北门内第二家,他的家原本在北门城墙之外。当年,土匪下山抓人,他的曾祖父死在了土匪的枪口下,家里的东西也被洗劫一空。许林的祖父便带着一家人搬到了城墙内居住。后来,许林在城墙脚下出生。
许林的童年里,北门上的城楼是威武而神秘的。他依稀记得,小时候,大人们讲起城楼上的官兵开着机关枪和土匪开战的情景,一个比一个激烈。不知道是听谁说城墙上还有打仗时留下的子弹眼儿,许林便和其他小伙伴去城墙上找子弹眼儿。哪怕是城墙上的一道划痕,都能让许林激动,他知道,是这城墙在保卫着自己的家园。
解放后,土匪被围剿了,城门大开,许林的父母每天可以放心上山干活。土地是租来的,收获的粮食一大半要交租,就算这样,为了一家人的生计,还是得每天早出晚归。
和平年代,城墙已经失去了“防御之盾”的光环,城墙一点一点遭到损毁。“住在城墙周围的人家修房子时,就直接把城墙上的石条挖回去用,现在城墙几乎没有了,就连北门上的城楼也已经摇摇欲坠了。”许林惋惜地说。
曾经牢牢把山贼土匪抵挡在门外的城门,如今,已经面目全非,北门也因为雨水的冲刷多次有青砖脱落下来,目前用简单的设备固定着,而城楼上,早已杂草丛生,失去了昔日的威武。“城楼晚景凄凉,但也有许多人记得它曾经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许林说。
建昌古城
茶马古道上的一个繁荣驿站
原西昌市文管所所长张正宁,自参加工作后,就一直在老城区生活,2001年,他呕心沥血完成了大通楼的重建工作后退休。老城既是当年的建昌古城,四四方方的一座小城,以四牌楼为中心,在距离500米左右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建有城楼和高高的城墙,四座城楼相互连接,走路逛一圈,就能看完老城。
60年代,张正宁高校毕业后分配到西昌文管所工作,继而也开始了他对建昌古城的种种深入了解。“南门城墙,一墙之隔,城内叫顺城街,城外叫西街。西街,是当时最为繁华的一条街”。当时的西街,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商贩交易的繁荣时代,马帮带来了茶叶、盐、丝绸、瓷器等商品,又将西昌的山货带出去,贸易往来更是多不胜数。到了8月,西昌盛产的蜡虫上市后,会聚集来更多的商贩前来。“‘建昌的虫子嘉州的蜡\’,这句话在当时很盛行,正是因为西昌的蜡虫很出名。”张正宁还原着历史。
“建昌古城,是600多年前修建的一座文化古城,城内的树木、水井、建筑、街道都有来历,都有故事,而且也都印上了历史的烙印,西昌人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从这里也走出了很多人才,所以,现在保护建昌城,就是在保护西昌人的历史,这些历史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如果毁掉了这些历史,就是毁掉了西昌。”张正宁说。
新闻推荐
彭兰正在给顾客擦鞋。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寒冷的冬日,在车水马龙的西昌市马水河下街的街边,一位衣着朴素,面带微笑的女子都会在老地方为大家擦鞋。不少逛街、过往的市民经过这里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