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市核桃村。本报记者钟玉成摄
冕宁邓氏族谱序碑
(上接A10版)在实行屯田垦荒的过程中,国家将这些移民按照人数建立编制,整编向各地迁徙,迁到某地,落脚之处便有了“某屯”的叫法,这些移民也被称为“屯堡人”。同时,朱元璋认真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屯田经验,尤其是军屯经验,在军队实行军户制,固定军籍,世代承袭,让每个官兵携带家眷(无妻的配妻),随营屯居。
早在秦汉时期,为了解决军需、节约成本,部队驻扎之处均屯田垦边。两千多年来,作为北攻成都、南控云南的一处战略要地,凉山从未被任何朝代忘记。汉武帝为打通“西南夷”,从成都平原出发,途经凉山再到云南,沿途设置民屯;唐懿宗咸通年间为抑制南诏发展,大量屯兵凉山;元代的版图向南扩张至云南后,亦在凉山设置军屯;到了明代,凉山则是安置移民,解决土地和粮食问题的一处绝佳之地。
为了方便管理,这些移民到达凉山后和原住民分开居住,荒芜已久的土地也按照惯例打上了新的番号。今天,凉山境内众多“屯、营、堡”一类的地名就此遗留下来。
明代屯田的种类
为了一个王者的承诺,上万人携家带眷千里迢迢而来。在进可攻退可守的凉山,屯田的意义在于,既可安内,又能实边。
在中国古代社会,战争持续的时间往往较长,粮食,就是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为保证粮草供应,屯田制在各个朝代都有施行,到了朱元璋率兵作战时,屯田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朱元璋取得天下,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
“屯”字代表着一种制度,更代表一种身份。在明代,屯田的种类有民屯、军屯和商屯三种,凉山则以军屯和民屯为主。
结束了与元朝的战争后,大片的耕地荒芜,边陲地区情况更甚。朱元璋采纳了梁埜先帖木儿的建议,募集百姓向地广人稀的地区迁徙,我们称之为“民屯”。
与流民不同,这些整建制搬迁的百姓更易于管理,移民的目的性也更强。经过国家的组织,大批移民到达目的地,但面临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为帮助移民尽快建立起新的生活,朱元璋下令减免前三年的租赋,并免费发放牛具和粮种,土地由国家划拨,这种“集体化大生产”,是朱元璋在屯田制度上的一大创新。
《明史·食货志》记载,“其制,移民就宽乡,或招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大意是说这些移民由招募的百姓和准备发配的罪犯组成,他们都由迁徙地的官府来管理。
为了保障稳定的粮食供应,历代君主都非常重视屯田养兵。明代时,文官宋讷向朱元璋谏言,边防一带驻扎了众多军队,要保证军粮充足,光运输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边防划立地界,实行军屯,自给自足,不够时再由国家拨粮。
饱尝人间疾苦的朱元璋,立下誓言“吾京师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此举得到了天下百姓的赞誉,稳定了社会和民心。随后,朱元璋大力发展军屯,在军队成立了“都水营田使司”,相当于今天的生产建设兵团总指挥部,负责兴修水利、管理田地。这是改良了的军屯。
边防上的士兵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的士兵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人每年生产十八石粮食,十二石留作口粮,剩余的粮食入库储存。这项政策令明代的生产和经济都取得了迅速发展。当时军屯做得最好的,有四个地方:北平、辽东、西北和云贵,均处于大明的边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军屯收获五百万石粮食,载入史册。
边防往往是苦寒之地,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如遇战事和自然灾害,供养军队就需要国家支援。为践行“不费百姓一粒米”的诺言,另一种身份应运而生,那就是商屯。如何利用商人的力量养活军队呢?朱元璋想出了一种策略叫“开中制”,这是明代屯田的又一项重大创新。
在古代,最需要保障、价格也最高的一种资源,便是盐。盐能带给商人巨大的利益,于是,明代将盐做成盐引(盐票),由边防部队掌管。商人将粮食运到边防,交换盐票,再用盐票换盐自行售卖。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商人的积极性,发展至后来,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商人们在边防开荒辟地,雇民屯田,就地交粮。商屯由此发展起来。
据《明史·食货志·盐法》记载,“明初,各边开中商人,招民垦种,筑台堡自相保聚,边方菽粟无甚贵之时……一时太仓银累至百余万”。可见,商屯在明代经济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些商人大多来自山西和陕西,通称为“晋商”,在以粮换盐的过程中,诞生了一批早期的大盐商。
明代后期,因“开中之法废”,再加上朱元璋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这些商人再无利益可图,商屯顷刻之间都消失了。
那些碑文和墓志,记录了每个生命都曾有过的跋涉,他们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责任和使命。
在今天的安宁河边,分布着一种由巨石堆砌而成的坟墓,当地人管它们叫做“月鲁坟”,相传是明代时任建昌卫(今西昌)的官员月鲁帖木儿的葬身之处。这种重达数十吨的墓葬如何修建而成,一直是考古学上的未解之谜,虽经过考证,它们与月鲁帖木儿并无关联,但它们却牵出了一段真实的往事。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政府派大军出征西番,内地防务较空,前朝遗臣月鲁帖木儿利用这一时机在建昌发动叛乱。他先后联合德昌、会川(今会理)、迷易(今米易)、柏兴(今盐源)、邛部(今凉山北部)土军万余人,杀官军、掠屯牛、烧营屋、劫军粮。一时间建昌形势骤变,川滇震动,明朝廷紧急指派开国大将蓝玉,率领“京卫及陕西兵一万五千人戍之”。
经过一番激战,月鲁帖木儿败走盐源,被蓝玉部队所获,明军先后擒杀了参与叛乱的土官,一场动乱终于平息。蓝玉的部队中,有许多是安徽、甘肃、浙江和陕西人,他们平定叛乱后,为维持建昌局势的稳定,便留在了西昌一带,屯田垦边。在今天西昌海南乡的青龙寺、大石板、核桃村等处,有着许多明代墓葬,保存完好的碑文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原来,蓝玉的部队当年便驻扎在这里。
除了翻阅史料,墓志和族谱也是探寻移民来源的另一个方向。从今天西昌海南乡居民的族谱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祖先大多于洪武年间,因平叛月鲁帖木儿,从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迁来,落户于此。这也是为何小渔村一带独特的口音,与安徽、河南话有着相通之处。
为了巩固对边防的统治,明朝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建立起了一套“兵自为食”的卫所制度。根据当时的制度,卫和所是两级机构,大约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千户所,120人为百户所。卫所都设置在一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区,它们在明王朝的统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洪武二十七年(1934年),不愿刚刚平定的凉山再遭变数,元太祖朱元璋在凉山设立五卫,分别是建昌卫军民指挥使司(今西昌老城)、宁番卫军民指挥使司(今冕宁城关)、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今盐源卫城)、越嶲卫军民指挥使司(在今越西城关)、会川卫军民指挥使司(今会理城关),隶属于四川行都指挥使司,史称“建南五卫”。今天西昌的明清古城墙、会理北城门就是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五卫及下属的千户所、百户所的长官,基本都是长期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中下级军官,他们深得朝廷信任,被委任管理建昌地区的各级卫所。这些军人带着自己的妻儿来到凉山,就此扎根。
在明代以前,凉山居住着众多部落和民族,人口构成“多夷少汉”。明代以后,大批内地汉族的迁入,改变了这里的民族结构,也带来了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今天居住在西昌、德昌、冕宁一带汉族的祖先,很大一部分就是明代初期跟随军队移居而来,从众多零散的墓志上,我们拼凑出了当年移民的过程。(下转A12版)
新闻推荐
一声巨响 电磁炉炸出个洞洞老人维权 商家跑得没影影儿 消协提醒:购买假冒伪劣产品造成损害不好维权
为了贪图便宜,家住西昌市樟木菁乡的吴映坤大爷在村广场上一伙号称“家电下乡”的商贩处购买了一款电磁炉。近日,吴大爷用电磁炉烧开水,不到5分钟,电磁炉发生爆炸,幸亏没有把人伤着。为了维权,吴大爷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