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许俊英 肖凤涛
她是一位普通农民,是昌俊种植合作社理事长,2000年至今担任郇庄村计划生育专管员,2011年被选为郇庄村村委委员,她被村民们誉为村里的“女强人”,她就是斗虎屯镇郇庄村马小俊。
2001年,马小俊凭借在娘家种菜的经验和名气,与“聊城市梁水镇洪锦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种植回收合同,开始在自家10多亩承包田里种植菠菜、香菜、大葱等蔬菜。这一年,马小俊整整赚了3万多元钱,淘得了致富路上的第一桶金。后来马小俊动员郇庄村的16户村民一起和蔬菜烘干厂签订合同,五六年的时间郇庄村的蔬菜种植规模就发展到180亩。马小俊带领郇庄人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开始走向了“订单农业”。
2008年,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土地流转”。马小俊“借梧桐,引凤凰”,利用本村耕地优势和已经形成的蔬菜种植规模,引荐“聊城市梁水镇洪锦食品有限公司”的老板在郇庄村流转了300土地种植蔬菜。马小俊凭借自己的种菜技术及经验,被聘请做了“技术大总管”,郇庄村的一百多位劳动力以及留守人员,做起了“农业工人”,成了地地道道的“双薪农民”。能在家门口“挣工资”,村民对马小俊感激不已。
“打工不如创业”,马小俊始终放不下创业的心思。2009年马小俊毅然放弃了“做管家”的丰厚收入,自己在村里流转了180亩土地,迈出了致富第一步。她在流转田里建起了54个拱棚,种茄子、西葫、芹菜、辣椒、荷兰豆等蔬菜。由于种植的多样化,没能形成规模,蔬菜只能批发给本地的小商小贩,只能维持本利平衡。2010年秋季,马小俊开始规模种植芹菜,这年冬天正赶上芹菜价格高,一亩地平均收入一万多元。2011年,马小俊又瞄准了农业“高科技”市场,建造了2个育苗棚,开始嫁接培育茄苗,在周边村庄推广种植早春茄子。这一年,马小俊光茄苗就卖了6万多元,种植户每棚茄子都能赚3万多元。
马小俊一炮走红了,然而致富后的马小俊没有忘记乡亲们。她提议村里搞结构调整,动员乡亲盖棚种菜。村民有了马小俊这位“领航者”,心里有了底气。2012年退伍军人王兴峰在村里流转了98亩土地,建了11个高架棚,开始了种蔬菜。也是这一年,郇庄村400多亩土地被流转,近百个高架棚拔地而起,流转土地种蔬菜,在这里风风火火兴起来。在马小俊的带动下,郇庄村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这一年3月,马小俊被评为“东昌府区巾帼致富带头人、三八红旗手”。
2013年,在马小俊的发起下,郇庄村一百多位村民出资663万元,成立了“聊城市东昌府区昌俊种植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农机具、化肥,统一销售瓜果蔬菜,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享受市场信息,社员吃了定心丸、老百姓有了“保护伞”,乡亲们在家乡的黄土地上开始了“大作为”。
在带领村民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马小俊越来越感觉自己知识的匮乏与欠缺。2012年马小俊因工作突出被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选拔到“聊城高级财经培训学校”(聊城农民培训学院)进修,给了她梦寐以求的“充电”机会。在学校里,马小俊求知若渴、发奋学习,不仅学到急需的农业技能和科技知识,和聊城的许多农业专家也建立起长期联系。
从“打工妹”到“女老板”,从“弱女子”到“女强人”,从“一支秀”到“百花香”,马小俊完成了一次次漂亮转身。这期间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有汗水也有泪水、有苦辣也有甘甜,但毫无疑问都凝聚着马小俊的勤劳与聪慧。在马小俊看来,2014年是她厚积薄发的一年。到那时,完成学业“满腹经纶”的马小俊,带领郇庄及周围乡邻,一定会耕耘出一片辉煌田地,成就一位“巾帼女强人”的“共同致富梦”。
新闻推荐
区水产局2013年渔业信息上报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张彩凤 孙逢振
...
聊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聊城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