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壤健康山东行”莘县专场,山东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精准技术研究室主任崔荣宗,针对诸如大棚香瓜、黄瓜等保护地土壤存在问题及改良措施,作了详细讲解。
崔荣宗说,近年来保护地栽培技术发展迅速,但不合理的栽培管理,尤其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导致土壤出现了次生盐渍化、作物连作障碍、有机质含量降低、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和酸化等诸多问题,造成作物死棵、生长受阻、病害加剧、产品品质下降,增加了管理难度,提高了生产成本。
土壤病害及其原因
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农田本身不缺水,种植的作物却表现出缺水特征,原因是土壤盐分过高,植物根系根本吸不到水,营养元素溶解在水中,所以也吸收不到养分。崔荣宗说,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原因,是过量施用化肥。不少农民在施肥上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施肥越多,作物就会长得越好,宁多勿少,却不知道过量施肥,作物吸收不了,多余养分在土壤中逐年积累,造成土壤盐量增加,反而有碍于作物的生长。二是灌溉方式不合理,大水漫灌,用水量大。自然界的水中含有丰富矿物质,其中很多矿物质均以盐的成分存在,长期浇灌,水分蒸发蒸腾后,所含的盐分在土壤中积累。三是,有些大棚地势较低,排水不畅,土壤中的盐分不能排出,日积月累,盐分含量越来越高。四是,莘县等地农民,习惯多用鸡粪鸡粪猪粪等畜禽粪便作为底肥,其含有大量的盐分,造成盐分大量积累。“施用底肥过多,有些农民一亩地用十几方,甚至二十方的畜禽粪便做底肥,实际上一般用三到五方就好。”
连作障碍问题突出。在活动举办地燕店镇,农民种植香瓜达20年之久,土壤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的病原菌在土壤中就可能大量积累。常年种单一作物,某些营养元素被大量吸收,得不到有效补充,某些营养元素吸收量少,在土壤中形成积聚,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作物根系还会分泌自毒性物质,常年种植单一作物,自毒性物质在土壤中越积越多,危害作物健康。”崔荣宗说。
常年重茬,养分失衡的不仅是土壤的无机营养元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也会降低。崔荣宗说,莘县当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仅有1%稍多。缺少有机质,土壤会板结,透气透水性变差,根系在土壤中呼吸受到影响,导致水分,养分吸收不足。土壤板结另一原因,是翻地较浅,形成坚硬的犁底层,阻碍水分养分吸收。
崔荣宗提醒,目前农民多施用硫酸钾、硝酸钾型肥料,钾元素易吸收,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却在土壤中大量积聚,造成土壤酸化。
均衡施肥换茬轮作是良方
针对以上危害土壤因素,崔荣宗提出改良措施。缓解重茬问题,首先在种植结构上,尽可能轮作换茬,特别是不同科的作物轮作效果更好。种植经济作物的,可在夏季换种吸肥力强的高粱玉米等高杆禾本科作物,以大量吸收土壤多余的养分,将秸秆还田还可增加有机质。
其次是合理施肥、灌溉,经过测土配方,尽量找准各种养分施肥量,复合肥、土杂肥、商品有机肥合理搭配施用,避免盲目施氮磷钾造成的土壤养分失衡和土壤盐渍化问题。
缓解土壤次生盐渍化,崔荣宗介绍,一是减少大水漫灌,改用微喷,滴灌技术,还可节水约60%-70%。另外也是要合理施肥。“化肥本身是一种盐化合物,化肥用的少了,土壤盐分也就轻了。‘盐随水走\’,建设良好排水系统,让土壤中的盐分有进有出,形成一个良好循环,避免盐分积累。”
北方夏季多雨,可通过农田淹水方式,淋洗土壤盐分,对土壤进行淹水处理。淹水,还可有效防治根结线虫,对土壤重茬障碍也有良好效果。“根结线虫、有害细菌都是好氧的生物,淹水处理,土壤氧气含量降低,可将其闷死。”土壤淹水处理或者闷棚处理后,有害菌减少,有益菌也会受到抑制。崔荣宗建议,过后要多用生物菌肥,增加有益菌,抑制有害菌。本版图文由本报记者苏华宾房孝钰
崔荣宗讲课现场
新闻推荐
“以前只在广播中听过音,没见过真人。这次零距离接触,大专家竟然没一点架子。”62岁的朱丁起,为见到崔荣宗老师,提前一小时到达会场。香瓜是老朱的摇钱树,但因连年重茬,土传...
莘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莘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