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种人,他们不会把脉、抓药却能“祛病消灾”,没有特异功能却能穿越于古代和当代之间,在往返于时空中细心呵护着陇原大地的各类古建筑、古遗址等珍贵文化遗产,这便是在大部分人眼中颇有些神秘色彩的专业文保人员。近日,记者专程走访了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近距离了解了他们如何将传统技术与新科技手段巧妙的运用起来,为一个个文物保护遗址消除病害、治愈顽疾。
文保专家足迹遍布全省
人类文明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点点滴滴的沉淀孕育出璀璨的文化成果,各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像一部部史书,记录着文明演变的沧桑岁月。而除了入目的高楼大厦,唯有保留下来具有特殊意义的各类文化遗产,才是记载历史绵延不绝的载体,在千百年岁月精雕细琢中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视野中。
“一听到哪儿遗址病害严重,哪座古建筑摇摇欲坠,就不由自主有心疼的感觉。”省文保所副所长何双全永远放不下对文化遗产的牵肠挂肚,他心中的这种感受与所有从事文保工作的人员都一样。这些为文物古建保护奉献了珍贵的青春岁月或者毕生精力的人们走入人群时甚至比普通人还普通,但他们却拥有着一丝不苟的专业素养、顽强执著的探索精神、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浓郁深厚的人文情怀。
甘肃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有严格的科学管理和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自1984年成立至今,始终遵循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先后圆满完成了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180多项文物保护单位勘察设计工程的规划、勘察测绘、设计方案、工程监理等任务。同时,还在文物研究方面出版了《甘肃古建筑》、《甘肃文物保护文集》等大量专著,为国内文物保护研究发展提供珍贵的资料。
何双全说:“经过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摸底,我们发现可供选择保护的文化遗产已经越来越少,我们应当争分夺秒地既为当代、更为后代,把更多珍贵的文化遗产抢救下来,使之列入保护之列。”
为珍贵文物遗产
“看病、开药方”
“由于在岁月交替中经历了过多的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又得不到应有的维护,许多木质古建筑和土石结构的古遗址都不同程度的遭遇了严重的岩体风化及风蚀、雨蚀破坏等各种病害的折磨,甚至一些古遗址已处于濒危之中,正面临灭顶之灾。因此,我们不仅仅需要恢复文物古建的外观和构架,还要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力。”
据何双全介绍,为了保证文化遗产接受到最准确、科学的保护,国家对相关文物保护修缮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有着严格的项目资质审核和要求,如甘肃省文物保护修缮研究所便是四川省唯一在对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的修缮方面具有甲级资质的单位,而敦煌研究院则是四川省唯一对土遗址、壁画方面修缮具有一级资质的单位。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不同的保护级别,在修缮保护时对勘
测、施工单位都有相应的严格资质要求,“我们有时候真的和医院大夫没什么两样,不同的是我们面对的是‘得病\’的文化遗产而已,同样的是都要‘看病、开药方\’。更严格的是我们还要保证文物建筑本体的原真性,尽力杜绝‘安假肢\’的做法,实在需要更换也要令其有着清晰的识别性,要注明方案中为什么换?怎么换?换成了什么?力求为后人提供准确的依据。”
巧用千斤顶
“端”起古建筑
据了解,在对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文保人员经常要面对基础下沉、墙体开裂、房檐糟朽、油饰脱落等诸多问题,这些在外行人眼中可能就彻底“没招”了,而文物保护专家们却拥有着各种各样的巧妙办法来应对,很多生活中常见的工具都会被利用起来。
“建筑基础下沉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问题,多半因为降水量高或排水量不足造成,而对建筑本体的位置复原和对基础的加固是十分麻烦的一项工作,在以前只能是想尽办法在基础下填土,但只能延缓下沉速度却无法将位置复原或将下沉根除。”何双全告诉记者:“后来我们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就是利用人们常见的千斤顶,当然不是一个而是上百上千个。先掏空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将千斤顶密集的置于地基下,差不多每50公分一个,等建筑被抬升到原有标准后,固定好位置后再用现代材料轻松填充。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巧办法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记者了解到,除了解决基础下沉的问题,巧用千斤顶这个“绝招”已在对文物建筑的短距离整体迁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唯一不同的是在已抬起的古建筑物下增设轨道,将整个建筑原封不动的移动到指定位置。在对各类文物古建的病害处理中,诸如此类的巧妙手法层出不穷,文保专家们在不同研究领域里与不同病害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以传统方法为基础不断总结出诸多实用的“妙招”。
“偷梁换柱”攻克木构件修复难题
一般古建筑都是木结构,整个梁架若发生扭曲、倾斜的情况后,文保专家们普遍都会用物理方法进行校正,松铆的便需要拔开后进行恢复。在原则上,木结构部件的损害、风化程度要超过80%才能进行更换,达不到标准都要进行加固处理。可是经常也会遇到一些木构件损害程度并没有达到更换标准,但却已根本无法承重,这种难题最终是随着一项新材料的正式应用而迎刃而解。
何双全说:“年代久远的木构建筑,无论主要承重构件还是装饰构件,都是文物建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如果采取简单的更换维修
方法,就会降低文物价值,因此尽量保留原有构件是文物建筑维修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样就必须寻找一种能适用古建筑木构件加固补强粘接材料,环氧树脂的特性刚好能满足这种要求。我们首先根据科学测算后对建筑整体进行固定,然后将病害严重却不达标的木构件轻松拆除下来,再将环氧树脂注入到病害位置进行填充、粘接,再将其重新安装到原来的位置,外表没有丝毫的变化自身质量却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我们给这种方法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偷梁换柱\’。环氧树脂用在木结构维修加固中,主要是用于木柱灌顶、梁枋接榫粘按、调制环氧腻子等方面,交联后的树脂性质稳定,不溶于任何有机溶剂,可为建筑部件增加特殊的化学稳定性能。”
文保专家为长城遗址“打点滴”
在对文物遗产的保护维修过程中,对新科技、新材料的应用一直以来都十分慎重,新发现的一种化学药品甚至要经过数十年的实验和研究才能确定、普及。
敦煌研究院专家李最雄经过数十年的实验研究发现,一种与西北沙砾岩化学组成近似的无机材料——PS材料硅酸钾溶液,可以满足土质、石质文物的抗风化需要。这项技术之后在莫高窟的崖顶加固、榆林窟的裂隙灌浆工程中都得到了应用。近两年,在反复研究改进的基础上,PS材料不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还在西北土遗址保护和石窟文物抗风化保护工程中得以广泛推广,被评价为丝绸之路沙砾岩石窟保护加固的一项重大突破。
用李最雄自己的话说:“我是学化学的,没想到竟与文物、文化遗产打了一辈子交道。敦煌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丝绸之路上的交河故城、汉长城、玉门关遗址、西夏王陵……每一个都是国宝级的文化遗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不仅能够长年看到它们,亲手触摸它们,还可以用自己的专业所长精心地守护它们,真是幸运之至,荣耀之至!”
在对新疆交河故城“修旧如旧”的保护工程中,就包括给风蚀严重的墙体“打点滴”,而被注入墙体的液体便是这种PS材料,它通过改变沙土的晶体结构,提高了沙土的防水性和稳固性。在修缮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墙体加固都用到了PS溶液,保存较好的墙面直接喷洒溶液,让液体自然渗入土里。风化严重一碰就酥的墙面,技术人员就采取“打点滴”的办法,先在墙上打一些直径2毫米到4毫米的小孔,再插入医用针管,上面挂着装有PS溶液的输液瓶,将PS溶液注入酥松的墙体实现墙体固化。实验显示,经过PS表面防风化
技术处理过的墙体对风蚀和雨水的抗力是自然状态下的10倍。
陇原文化遗产资源在呵护中传承发展
近年来,在专家们的带领下,省文物保护维修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已完成或正在进行夏河拉卜楞寺古建筑群规划及维修保护测绘设计工作、历代长城(甘肃段)保护规划、临夏蝴蝶楼搬迁保护规划、嘉峪关关城古建筑、永登鲁土司衙门、兰州城隍庙、兰州中山铁桥、榆中青城古镇古民居、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兰州西固下川水车等180多项重点文物保护方案;完成了汶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文物保护工程;完成了崇信武康王庙、圆通寺塔等多项古建筑的修缮工作;完成了武威下双大庙、甘肃境内长城防护等文物保护工程监理工作。
“别看是一座座人们所熟悉古建筑,但在修缮保护中既要在保留完整历史信息的同时彰显风格迥异,又要展示出独到的不同美学价值,还要祛除病害令其完好的留存于世,这多种矛盾的统一结果就是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在努力的目标。”何双全说:“每一座古建筑、古遗址都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从文化景观到历史街区,从文物古迹到地方民居,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形成一个个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也是甘肃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所以说,我们其实保护的就是传承陇原文化历史的根脉,只为留住那些飘荡在岁月中的历史记忆。”
何双全在采访的最后表示:“对于文物保护工作者而言,就是要使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科学的保护,让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让文化遗产和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普及弘扬、传承发展,让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新闻推荐
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圆满落幕 31天旅游收入100.6亿
【本报讯】8月31日,历时一个月的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圆满落下帷幕。据统计,8月1至31日,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1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6亿元,分别比上年同...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