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所的警员一般要分片负责某一个具体社区的工作,因此,被群众昵称为片警。
所谓后有来者,近来,“片医”这一舶来名词也正式进入公众视线,片医们活跃在大街小巷,做起了居民健康的守护者。
去年9月,城关区充分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投入22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实行了片区片医责任制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以社区为服务范围,以家庭为服务单位,以所辖居民为服务对象,建立由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组成的片医工作小组,承担对辖区居民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前不久,记者从兰州市社区片医服务模式现场会上了解到,兰州将推广城关区“片区片医负责制管理模式”,力争明年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铺开,为社区居民健康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片医组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
9月10日上午,天灰蒙蒙的,不一会儿就飘起了小雨。张连生和柳堂秀带着出诊包和病人资料走出了中心大门,他们要去坐落在木塔巷里的几栋居民楼入户随访,为他们负责的病人量血压,进行用药指导。
按照“网格化管理、合理分区、先行试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城关区将全区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划分为12个片区,先行确定了团结新村、临夏路街道等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首批试点,提出分片包干、主动上门的服务理念,采取“三站式”、“约定式”、“一条龙”服务模式,把每个社区按照800至1000户(约2400至3000人)划分为若干管理区域,共建立片医团队117个,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对辖区内的慢病患者、残疾人、精神病人、妇女儿童等群体进行连续、系统、全周期的健康管理,为患病居民制定一套适合的治疗或康复计划,并定期上门随访,提供一对一的医疗保健服务。
张连生是临夏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柳堂秀是一名护士。他们和一名中医师组成一个片医团队,与另外两个团队的片医一同负责木塔巷社区,针对居民中的重点人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65岁以上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和精神病人开展基本医疗等相关服务。
临夏路街道共有7个社区,临夏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桥门社区、木塔巷社区和西城巷社区3个社区的“管片任务”。一个片医团队由一位医生、一位护士和一位中医师组成,负责“守护”2000名居民。
木塔巷虽处于闹市,但却矗立着不少年代已久的老居民楼,楼里住着一部分服务对象。他俩穿过蜿蜒的巷子,迎面碰见了两位六七十岁的阿姨。没等二人开口,说着地道兰州话的阿姨们就热情地打招呼:“又入户了嘛,啥时间到我屋里来啊!”显然,这两位阿姨也是片医的服务对象。“今天先去矫家和薛家,忙完这两天就去你屋里。”柳堂秀扬着手里的资料袋大声回答。张连生也随声附和。
“我调到木塔巷社区不久,不太熟悉情况。小柳太熟悉这里了,不夸张地讲,她闭着眼睛都能找到这些住户。”张连生回头对随行的记者说。短短几分钟的路程,柳堂秀不停地与过往的居民打招呼。看来,张连生此言不虚。
其实,这是一个互相熟悉、认同的过程。回想三四年前,那时的社区医院还没被广大居民认可,许多人不知道社区医院的功能,甚至不相信社区医生能看病。每当他们敲开居民的房门时,迎接他们的是怀疑和冷漠的目光。“居民们把我们当成了卖药的。”张连生笑着说。
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发展较快,成效明显。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38家,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达到3200多人,2011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人次达到266万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基本形成,社区卫生服务逐步为广大居民所了解、接受和认可。现在再看是另外一番景象,社区医院不但把病人“请”了进来,还把医生派了出去。全科医生团队,是片医的前身。早在2008年前后,社区医院管理逐渐走向规范时,就已经开始尝试上门服务、入户随访,初具片医制度的雏形。
在聊天中工作片医令患者轻松惬意
张连生和柳堂秀冒着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一栋居民楼。老旧的居民楼,周边卫生环境较差,雨天潮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刺鼻气味;楼道里灯光也很昏暗,借着微弱的灯光,他们上了二楼,敲响了一户人家的门。这户人家正是矫家,刚刚失去老伴的矫希仙老人与照顾他起居的女儿住在这里。
矫希仙老人今年86岁,上世纪50年代从山东烟台来到兰州。老人患有高血压,前两天有些感冒,片医放心不下上门看看他恢复得如何。一进门,老人的女儿和柳堂秀就热情地打起招呼。
说话间,张连生开始为老人量血压。片刻后,他开口说道:“高压165、低压75,今天的血压有点高啊,药还按时吃吗?”老人有点耳背,女儿回答说:“这两天感冒把降压药停了,光吃感冒药。”“把老爷子现在吃的药拿来看看,有不合适的调整一下。”张连生说。老人的女儿连连点头,起身去拿父亲的药。柳堂秀接过药,一边仔细查看,一边对张连生说着药名。害怕老人听不见,张连生特意大声说:“还是把吲达帕胺片吃上吧,血压不稳定对身体影响很大。这两天气温变化大,您老要勤添换衣服。”老人频频点头。
得知老人有点咳嗽,张连生又嘱咐老人吃点化痰药。张连生转头对记者说:“老爷子每年冬天都会咳嗽,要提早吃点润肺化痰的药预防着。”老人的女儿接话说:“社区医院对老人特别关心,只要有个风吹草动,一个电话就来了。前两个月,我母亲脑梗躺在床上,柳护士跑得欢的很,天天上门给老太太掉瓶子。我们做儿女的特别感激!”
张连生嘱咐说:“老爷子血压高,吃饭一定要清淡。”老人女儿连声说平时很注意,炒菜时盐放的很少。这时,矫希仙老人突然开口了,他操着浓重的烟台口音说:“老伴活着的时候,每礼拜都去两三次社区医院。我岁数这么大了,血压又高,以后有个病,就得靠社区医院了。去大医院要排队,太吃力太不方便了。”
此情此景,让记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张连生那句“在聊天中工作,在工作中聊天”的含义。也许,这就是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轻松”所在。
社区医院每年免费为65岁以上的老人体检一次,临出门前,柳堂秀嘱咐老人的女儿明天早晨体检前,先不要给老人吃饭、喝水。
片医是许多家庭健康的守护者
片医入户随访的时间不固定,一般以一个月和两三个月为期,80岁以上老人和慢性病较严重的居民都是重中之重,需要一个月随访一次。而面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或者残疾人,片医上门服务是经常事。
薛文元也是片医月月随访的对象。老人年逾八旬,七八年前,因高血压引发的脑卒中导致半身不遂。祸不单行,老人后来又因在家中不慎跌倒,做了股骨头关节置换手术。“最近几天冷,腿疼得不行,脚也肿了。”一进门,薛文元老人就开始“诉苦”。张连生安慰老人说:“在脚底下放个软垫子,把脚抬高这样会舒服点。腿实在很疼,就吃点止疼药缓解一下。”见老人的老伴有点迟疑,他解释说:“止疼片不会上瘾的,只要正确用药不会出什么问题。”
“高血压脑卒中后,一定要控制好血压,保护血管,防止静脉血栓。一定要按时服药,不能马虎。”张连生嘱咐说。这些话每次来都要说,不知重复了多少次。
廖秀英是薛文元老人的老伴,一直是她在照顾丈夫的生活。廖秀英老人血压一直很正常,可能是有些劳累,最近有些头晕。一测量,血压果然偏高。柳堂秀摸一摸老人的脉搏,发现心率也很快,接近九十。“明天来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做个心电图看看。”柳堂秀对老人说。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片区片医负责制管理模式是在每个服务区设立片医小组的公示牌,公示片区服务范围,服务时间、职责及联系电话,这些公开的联系信息使居民有健康需求时,可方便联系到自己的片医,及时得到指导,必要时片医上门救治或及时联系转诊上级医院。通过片区片医责任制的方式,每个片医小组都有固定的责任服务区,每户居民也都有固定的责任医护人员,社区卫生服务增强了针对性和目标性,可以最大范围地掌握辖区居民的健康资料,既提高了社区医生对居民健康的管理能力,也加深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理解和信任。
片医与居民的和谐关系,让基层卫生服务工作变得“轻松”,居民也在这种氛围中获得体贴入微的照顾,这使得外界紧张甚至充满火药味儿的医患关系仿佛成为一种传闻。但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片医的工作是庞杂而繁重的。
在采访中,张连生这样说:“上海等发达地区的社区医院人员配置达到100多人,负责公共卫生的就有三四十人,还有一部分专职片医,日常只负责入户随访。相比之下,我们人手少,任务较繁重,一人身兼数职,基本医疗、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一肩挑。”
据悉,为使片区片医负责制具有鲜明的形象和规范的服务,在实施过程中,城关区为片医统一了着装,配置了电动车、移动电话、出诊箱(可上门开展测量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尿常规等服务),统一制作了片医胸卡、家庭联系卡、公示牌和宣传彩页,使片医团队具有统一的形象设计、统一的管理模式、统一的服务理念、统一的工作流程、统一的设备配备、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交通工具、统一的服装设计、统一的工作环境、统一的优惠政策,做到了“十统一”,使片区片医这一新生事物、新的服务模式,从一出现就展示出规范、整齐和高素质的形象。
下一步,兰州将以实行片医负责制管理模式为契机,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的12类43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全部得以落实。还要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团队医生的服务理念,都转变为主动上门服务理念,真正做到“零距离”为社区居民提供价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每次入户随访,医生在为居民检查身体时,护士都会在旁一丝不苟地记录着。这一本本健康档案就像一本账,记录着健康数据,也承载着点滴关怀。
新闻推荐
借助媒体我们听到了“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等诸多最美的故事,这些平凡人的善举,震撼着每个人的灵魂。其实在我们自己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的无名“英雄”,他们不被人们所熟知,却默默传达...
临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临夏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