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睿君
通讯员马洁
通透的蓝天、舒卷的白云、绚烂的晚霞、雨后的彩虹……去年以来,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成为临夏市民的共同感受。数据显示:2017年,临夏市PM10、PM2.5年平均浓度值分别为74、4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达到296天,城市绿化覆盖率达16.6%,地面水水质、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近年来,临夏市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守生态保护红线,抓紧抓实环境保护各项工作,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宜居宜业宜游的新临夏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临夏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关政策规定、标准规范、制度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治理垃圾污水、管理噪声等专项整治,从严从快查处突出问题,畅通举报渠道,强化舆论引导,在全市形成了人人关注环境、人人爱护环境的浓厚氛围,有力推动了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有序开展。
生态建设决定城市的命运。临夏市紧扣“山水临夏、绿色临夏、美丽临夏”这一主题,出重拳、下猛药、治源头,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临夏市通过拆除、拆并,煤改气、煤改清洁能源等形式,累计淘汰燃煤锅炉155台,全市城区燃煤锅炉彻底实现“清零”目标;新建换热站4座,拆除东区集中供热站40蒸吨燃煤链条炉1台。购置3万多个轮式垃圾桶,分别发放到全市37个行政村农户家中,实行垃圾桶“承包到户”,将原来的“村收集”垃圾处理方式精准细化为“户收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提升了垃圾收集率,减少了二次污染,彻底解决了面源污染顽疾,得到了群众好评。
24小时专人值守12369环保投诉电话,并第一时间处理各种环境信访投诉问题,回复率和结案率均达100%,实现了件件有答复,事事有回音。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关系到环保工作的科学决策,更关系到环保工作的长远发展。
临夏市环保部门深入推进环境监察、监测标准化能力建设,严格执行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规,对国控重点污染源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加大重要节假日期间环境执法力度,加强对辖区内重点环境风险防控对象的监管和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偷排、擅自停用污水设施等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督查通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345起,行政处罚35起,查封扣押决定书67份、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278份。
同时,临夏市积极推进环保网格化队伍建设,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机制,将全市划分为390个网格单元,聘请环境保护网格员,按照“镇(街道)管理、村(社区)负责,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的网格管理模式,强化燃煤锅炉、户用煤炉、扬尘污染、爆竹燃放、餐饮油烟、垃圾秸秆焚烧的巡查力度,对各类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全方位、不间断巡查管控。
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力提升了城市形象。八坊十三巷、东郊公园等旅游景点游人如织,旅游经济实现井喷式增长,去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479万人次,单日游客最高量达1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0%、111%,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临夏市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刺激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极,加快推进深度开发,着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夯实县域经济基础,有力助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全市第三产业...
临夏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夏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