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徽州区启动实施土壤“还原”项目,通过现代生物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推进原生境耕地土壤修复和质量回归,实现农产品有机生产和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在徽州区西溪南镇铁匠家庭农场50亩大棚蔬菜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在冬阳照射下熠熠生辉,颇为壮观。大棚内,暖意融融,来自金寨县的澳门森利集团高新生物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所副所长张立正在指导施铁匠夫妇播撒一种特殊的肥料,“这个叫多微生物原生菌菌肥,是我们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它可以降解土壤多年来农药化肥除草剂等的残留,恢复土壤的原生态功能。”
土壤是植物生长最重要的物质基础,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微量元素缺乏、土壤微生物菌群失调等,造成农作物减产。为破解这一难题,日前,徽州区农委和金寨县澳门森利集团高新生物农业科技开发研究所签订了土壤“还原”项目,并确定在铁匠家庭农场实施。该项目首先对土壤播撒熟石灰,调整土壤PH值,然后施用专用的多微生物原生菌菌肥。这种肥也叫“原生态肥料”,其作用原理是,所添加的微量元素在大量有益微生物菌团快速繁殖下,降解、吸收、消化残余的无机态存在等微宏量元素,并培养生产出喜温性益生菌,可用作农作物快速营养补充,使农作物中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与维生素显著提高。
据了解,去年,徽州区就在杨村乡三口村开展了50亩茶园土壤“还原”项目试点。前不久,该试点生产出的茶叶经安徽省出口检验检疫局检测,茶叶茶多酚及氨基酸含量比原先实施前含量超过2倍以上,茶叶的品质明显得到好转。 ·谢国洪 余文英 汪小平·
新闻推荐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两千多年前,安徽人管仲第一次提出民生为本的治国理念。如今,孕育出深厚民本思想的江淮大地,正在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千年夙愿,变成一幕幕真...
金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