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位于大别山腹地,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洪涝和干旱灾害易发多发,因水受困、因水致贫是贫困的重要原因,“看得见水,用不上水”“水来遭淹,水去遭旱”是山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
2013年以来,水利部将金寨县作为水利扶贫对口支援县,选派优秀干部到县挂职,帮助老区全面提升水利发展能力。省水利厅全力推进金寨县水利扶贫规划实施,大力支持金寨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17年累计下达金寨县水利工程投资计划2.4亿元,其中省以上投资1.3亿元。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了40693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20517人),实现42个未通水贫困村通自来水。
一是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随着农田水利条件的大幅改善,一大批“望天收”变成了“高产田”,保障了粮食安全。贫困群众用上安全卫生自来水,告别“一肩挑”,太阳能、热水器基本实现全覆盖,过上了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贫困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长江河、张畈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内334户、1302名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以电代燃料,执行0.39元/度的代燃料电价,每年受益6.8万元。南溪镇横畈村贫困户曾庆务,多年靠挑水磨豆腐维持生计。该村兴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他家安装了自来水。老曾逢人就说:“俺磨豆腐再也不用挑水了,省工又省时,每天可多磨一个豆腐,豆腐渣用来养猪,收入增加了,日子好过了。 ”
二是构建了贫困群众增收长效支撑。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业。全县新建猕猴桃、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基地近4万亩,既使贫困群众获得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又带动了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建起绿色“小银行”,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构建了长效支撑。斑竹园村邢湾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项目实施后,贫困户文深茂原先效益低下、无人问津的4亩多耕地现在成了“香饽饽”,仅流转一项便增收2000多元。
三是带动了贫困群众参与务工增收。推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建设管理机制,对小型农水工程,优先考虑当地贫困群众的务工需求,贫困群众不用外出,在家门口便找到了工作岗位,既有了稳定收入,又能够照顾家庭。同时,贫困户给自己直接受益的工程干活,既上心又用心,工程质量更有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类水利建设项目,带动贫困群众务工3200人,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四是创造了贫困群众居家就业机会。结合水利管理体制和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开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等公益性岗位,并明确规定必须聘用贫困人口,全县累计开发小型水利公益性岗位392个,每人每年劳务报酬6000元。此外,水利扶贫项目带动了特色产业发展,进而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就近在基地务工,实现了居家就业、稳定增收。如梅山镇徐冲村建成猕猴桃基地滴灌节水灌溉2642亩,直接受益贫困户103户279人,除土地流转户均收入1500元外,贫困劳动力通过在基地务工,户均年收入8000元,两项可让贫困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金寨县斑竹园镇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通过做大特色产业、完善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该镇以元胡、浙贝母、黄精为主导特色产业,金山和漆店700...
金寨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