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按照“谁超标、谁赔付,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去年全省共产生水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金4亿元。六安、阜阳、亳州三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得补偿资金位居全省前三位。
去年7月,《安徽省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出台实施,省财政计划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补偿资金。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对各设区市实行季度考核,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季度同比变化情况为考核指标,PM2.5不降反升的,向省财政上缴生态补偿资金。目前,全省共产生补偿资金合计6617.3万元,16个市均获得补偿。
“安徽省高标准推进生态补偿,生态补偿机制日臻完善,是去年生态环保工作的一大亮点。”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生态补偿,以经济杠杆奖优罚劣,既体现环境有价,又推动各市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切实改善了环境质量。目前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正向市级全面拓展,全省已有15个市建立了市级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
到2020年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保护好山好水
保护好山好水,安徽省正全面推广“新安江模式”,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去年6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的意见》。根据意见,到2020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省内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建立,基本实现森林、湿地、水流、耕地、空气等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健全河(湖)长制、林长制,拓展生态补偿范围,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在生态保护红线等环境敏感区域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继续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引导金寨、岳西、青阳等1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地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补偿制度,强化禁止开发区域的生态保护,建立其与全省经济发展收益同步增长的补偿机制,发挥“新安江模式”的重要实践价值。
省政协委员徐荣华认为,为保护重要区域生态环境,地方上许多产业不能发展,治污设施及运转需要投入,需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他建议积极探索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机制,通过设立更多的绿色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按照产业互补、生态共建、发展共享的原则,强化相关地方之间产业项目对接,协同推进绿色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日,六安男子叶某因驾车多次闯红灯,进入当地警方视线。2月12日下午,叶某再次闯红灯时被警方拦停。警方在对叶某进一...
金寨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金寨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