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水果黄瓜吃着又脆又嫩。看!这藤上都结满了,长势喜人啊!”
“我们地里的普通黄瓜一公斤拿到菜市场只能卖到4块左右,这水果黄瓜进了超市,一公斤能卖到24块,这小黄瓜就是致富的宝贝啊!”
“我是旁边桥元村的,听说你们这用工工资有保障,我也想来干……”
9月20日上午,在叶集区三元镇沣桥村元洪路上,一万多平方米连幢温室大棚里很是热闹,工人们忙着采摘水果黄瓜,还有不少周边乡邻慕名前来参观,抢着要参与合作社下一步的劳务合作。
大棚蔬果采摘开放日,为何吸引了这么多村民和贫困户前来呢?原来这个温室大棚是由安徽海聚农业公司旗下的睿志果岭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的产业扶贫样本大棚,试点“特色产业+金融扶贫+贫困户”的模式,用好用活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就业,进而脱贫致富。“像在这里务工的沣桥村吴庄队贫困户彭明国,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进了合作社,脱贫有保障!”当地一位村干部兴奋地告诉记者。
离沣桥村不远的桥元村村民陈家英,因儿子脑梗偏瘫失去劳动能力,加之孙子孙女上学,家庭因残致贫。今年年初,陈家英来到合作社务工,看到合作社经营效益不错,萌生了参与发展产业的想法。金融扶贫政策给予了她希望,她向叶集农商行申请了4万元小额扶贫贷款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给她划分了一幢大棚,按照双方约定,大棚每年保底收入4000元,经营好后超出部分的80%收益也归其所有。闲暇时,她还可以代管别的大棚蔬果,又有着一份务工收入。“入股合作经营分红、承包收益还有务工收入,一年挣上4万块钱不成问题。”陈家英觉得全家人的生活更有奔头了。
彭明国、陈家英借助合作社产业脱贫致富的事例,吸引带动了三元镇更多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合作社负责管项目、管种植、管成果;帮助种、帮助管、帮助收;带动干、带动销、带动富,让贫困户们实现更高层次合营发展。”睿志果岭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礼兵介绍,他们聘请了山东、湖南等地的科技人员,并有着长期合作商,按照统一的生产布局、统一的种植品种、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实施产业化经营,实现了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迈进,避免了一家一户规模小、管理难、产品品质低、销售难的不良局面。陈礼兵继续介绍说:“合作社先期的10亩保温观光大棚,水果小黄瓜已经量产进入水果超市,按照目前的势头,一亩大棚的年收入超15万元不成问题。”
听闻合作社在建的百亩阳光温室大棚项目还缺人手,龙元村村民王翠英、桥元村村民李记宏纷纷告诉记者:“我们年纪比较大,虽然太重的活干不了,但合作社的管理很先进,劳务项目很顺手,我们也想到合作社务工。”
作为一个年轻人外出,而留守劳动力年纪偏大的传统农业种植村,却出现了贫困户争相脱贫,村级集体经济不断扩大的“逆转”,这得益于市人社局驻村扶贫工作队的“杰作”。
去年,驻村扶贫工作队得知在外创业成功的叶集老乡陈礼兵有回乡创业支持家乡扶贫事业的想法,在三元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与村两委认真分析研究,将他的安徽海聚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引进,并于2017年5月开工建设。项目落地后,镇党委、政府,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土地流转、配套设施、扶贫政策等方面给予企业全方位服务。
“在外求学、创业多年,心中一直记挂着家乡,想带着家乡父老一起把农产品种出来、卖出去!”陈礼兵的想法与镇、村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脱贫攻坚思路不谋而合。(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在北京举办“工银普惠行”主题活动启动会,宣布全面升级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打造“广覆盖、多层次...
六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六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