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冬季,江淮地区的秋收按理早已结束,可是近日记者在舒城县南港镇一处农村采访时却发现,当地一位种粮大户的十几亩水稻依然立在田里。这让人很是好奇。
今年12月7日上午,记者在南港镇过湾村看到,绵延数百亩的稻田大多早已收割完毕,有的已经种上小麦,只有一处面积十几亩的水稻一镰未割,十分显眼。水稻的主人、当地种粮大户余林朝十分心急地告诉记者:“我特意留下这十几亩水稻作证据,怕割了后上游污染企业就不认损失了。”原来,余林朝家今年近300亩面积的水稻减产了,而减产的原因,他怀疑是位于灌溉渠上游的金星村十多家塑料加工厂违规排放污水所致。
在余林朝的带领下,记者来到金星村。刚到金星村,记者就被一条正在排放污水的一米多宽水渠“抓住了眼球”:红褐色的液体源源不断地从上游流来,不时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偶尔流过的塑料薄膜垃圾让人作呕。余林朝告诉记者,这条水渠原先是农田灌溉设施,而现在却成了金星村十多家塑料加工厂用来排放污水的明渠。
顺着水渠走,记者眼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堆积如山的塑料垃圾堆,它们是一些捆绑在一起的塑料口袋和塑料薄膜。据介绍,这些塑料制品都是当地塑料加工厂的原材料。加工厂从外地回收这些塑料口袋和薄膜,水洗后加工成塑料颗粒销往江浙等地。余林朝告诉记者,先前看到的污水就是这些塑料加工厂清洗这些塑料原材料所产生的。“这些水非常脏,成分非常杂,我的300亩水稻今年因为污染损失了近四成。 ”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还听到这样一句顺口溜:“金星村发了财,过湾村得了癌”。对此,过湾村一位熊姓村民有满肚子话要说。 “金星村在水渠的上游,过湾村在下游,他们在上游搞塑料厂有十多年了,都发了财,但是整天排放污水,我们过湾村村民的健康都是问题! ”据他介绍,过湾村农田灌溉主要依靠那条水渠,而村民吃水却直接取自地下表层水,“水渠里的水肯定会渗到地下,影响我们吃水,我们的健康问题谁来管? ”
过湾村村民告诉记者,他们村和金星村因为这条水渠排污多次发生冲突,两村关系到现在都不太好。“我们去找政府,但是没有用,今天来查,明天又继续生产。 ”
当天下午,记者以过湾村村民的身份来到舒城县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暗访。据该大队教导员朱学平介绍,金星村的塑料加工厂有18家,大约一半的加工厂没有工商营业执照,属于无证办厂。以下是记者和朱学平的对话。
问:建设一个这样的塑料厂需要不需要做环评?
答:按照规定是需要的。
问:那这些加工厂有没有做环评?
答:都没有做。
问:既然没有环评,你们为什么让他们建厂生产呢?
答:我们是执法主体,真正的责任主体在当地政府。当地政府提供给他们土地、供电,工商部门还未经环评手续就给办了营业执照,我们确实很难监管。
问:为什么排污现象那么严重不去整改呢?答:我们上半年去过一次,还关停了,但是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当地政府又继续让它们生产了。
问:看到污水正在排,你们不能管一下吗?
答:我们一个月下去查一次,如果让我们看到正在排污,我们肯定会下令整改的。
朱学平同时透露,即使是有营业执照的加工厂,也并不是所有的都有污水处理设施,有设施的也不是都在用。 “谁家办厂不想盈利,他们都想省事。 ”
记者采访相关人士了解到,一家工厂项目需要经过土地、规划、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的重重审核后才能获准建立。而南港镇金星村这18家塑料加工厂,只有一半取得营业执照,取得营业执照的前提——环境影响评价却没有一家企业去做,这不禁让人对当地政府的暧昧态度产生怀疑。
过湾村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政府宣传那么多年的环保,我们都知道先污染后治理不科学,为什么政府部门却不知道呢?我们村民的健康问题难道真的没人管? ”
本报记者 陆杨
新闻推荐
“我也有一个名为‘一种预防近视的器具\’的实用新型专利,今年刚申请下来的,有人出价6000多万购买,这是真是假呀? ”本报“关注专利转化难”连续报道推出后,引起了读者持续关注。六安市舒城县阙店乡阙...
舒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舒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