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既然选择了远方,就只顾风雨兼程。 ”为了让幸福村村民的生活从温饱的水平上升到小康水平,在舒城县和城关镇支持下,杨龙和同志调整工作思路,敢于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搞旅游,攻坚克难上项目,面对重重困难从不犹豫大胆干,从不守旧超前干。在他的带领下,幸福村终于找到了快速发展的新思路。终于幸福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幸福村。
说起舒城县,不得不提舒城县里的幸福村,这个村,那可是赫赫有名,当年的幸福村位于舒城县城南郊,206国道1112公碑处,那时全村只有3.2平方公里,826户,2860人,可耕面积仅2048亩,人均只有七分田地,村里不但没有一家企业,还欠下8万多元的债务,甚至连办公、开会的场所都没有。而现今的幸福村,位于风景秀丽的万佛湖下游,杭埠河南岸,马安路穿村而过,地势平坦,交通便捷。全村面积扩展到4.2平方公里,现有19个村民组,3200人,其中农业常住人口2882人,耕地面积2694亩。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一直就是独领风骚、长盛不衰。就说目前现状,该村已有集体经济实体11家,固定资产640万元。 2009年实现产值3200万元,利税22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60元。
为什么这个村能有这么大的发展呢?每当问到这里,全县人民都不得不提起一个人,他就是省人大代表、幸福村党总支书记杨龙和。黑黑的脸堂透着红晕,高高的身材显得是那样的壮实,一双大手看起来是那样的有力,说起话来八里外都能听到,是那样的中气实足。人们只要提到杨龙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多年来,幸福村群众在他的带领下,脱贫致富奔小康,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幸福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民政部、农业部、信息产业部、省、市领导先后视察幸福村,称赞:“幸福村走上幸福的道路,人大代表功不可没”。生于1953年的杨龙和先后被安徽省授予农民企业家、模范退伍军人、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村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安徽省第八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去年底,被评为安徽省第十届优秀人大代表。
杨龙和说:我是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人,自1988年担任村支部书记后,我的全部使命就是如何使幸福村更加幸福上。至今回味往事,他仍颇多感慨:1988年刚上任时,幸福村那个穷啊,真是没法形容。集体经济一片空白,还欠下了30多万元债务。穷争窝吵,村党支部一盘散沙,有时连会也开不起来。面对现状,杨龙和决定党支部一班人下定决心,挖掉穷根子,甩掉穷帽子。经过调查和论证,决定立足本村资源,一手抓泥巴,一手抓黄砂,创办轮窑厂和砂场来发展集体经济。但村无分文怎么办?决定集资上马办窑厂。为了取信与民,杨龙和爱人在把娘家的私房钱和卖掉两头大肥猪的钱拿出来时,好不容易筹集到了50万元。杨龙和带领几百名群众日夜奋战在工地上,面对严寒,身先士卒,挽裤腿、脱去鞋,赤脚站在冰冷刺骨的泥水里打桩、放线。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建起了全县第一家村办轮窑厂,当年获利20万元。与此同时,杨龙和又组织群众修通了2公里的砂场路,杭埠河岸边的群众开始下河“捞”黄砂,沉寂多年的黄砂变成了“黄金”流入了村民们的腰包。之后,以幸福第一轮窑厂为龙头,采取外引内联,滚雪球式的发展方式,先后办起了电珠厂、精米加工厂、白酒厂、预制厂、加油站、幸福第二轮窑厂、复合肥厂、农工商公司等16家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力480多人,固定资产扩大到1240万元。
1992年开始成立党总支和幸福农工商总公司与村委会,形成“一套人马三块牌子”的新格局。 2011年,县委批准成立了幸福村党委,全村现有党员107名,分农业、企业、商贸、老年、流动五个支部。目前,拥有集体产权企业11家,千亩生态农业科技园1个。 2011年集体经济纯收入3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76元。全村开通了自来水、有线电视;建立了信息网站、“农家书屋”、留守儿童活动室;村主干道安装了102盏太阳能路灯,开通了幸福公交班车,组建了舒城县幸福艺术团,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杨龙和常说:“单抓农业富不了,农业不抓不得了”。从1996年开始,杨龙和根据幸福村的农业现状,对全村土地进行了综合治理,从规划、发展、建设、营造四个步骤,以村农工商总公司牵头实行全面流转,以大户集中承包经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路子。
抓规划,勾勒科学发展的“新蓝图”。在杨书记的领导下,幸福村请来省建设厅规划设计院,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四区”布局、“八化”目标。即民营工业区、生态农业精品区、乡村旅游度假区、现代农民住宅区;农村城市化、生活小康化、住宅康居化、环境优美化、农业产业化、道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管理民主化。
抓发展,形成村强民富的“新格局”。一是大力发展工业。立足地处城郊,交通便捷等优势,坚持以优惠的政策抓招商,促进村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目前,全村拥有工业企业11家,固定资产640万元,09年实现利税22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将全村2600多亩耕地进行有偿流转,承包给大户实行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实施了现代农业“六个一”工程,并探索出一条集种植示范、综合养殖、农产加工为一体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新路子。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大官塘是全县十大名塘之首,大官塘位于村最南部,坐落于三山环绕之中,舒庐干渠支流与大官塘相通,共有水面520亩,山清水秀,风景怡人,是该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该村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对大官塘及其周边小山进行综合开发,完成了大官塘护坡硬化、中心岛改造、停车场、观景台、风景绿化带等建设,水面上配备龙舟等旅游器材,下一步将在中心岛建起新颖别致的大型农家乐、会议室和休闲室,新建一个垂钓中心,大官塘埂安装不锈钢栏杆,使大官塘真正成为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垂钓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基地。
抓建设,打造全村环境“新面貌”。围绕打造清洁示范村、绿色小康村目标,全力抓好村里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使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一是“硬化”。对全村2000多亩农田进行了综合治理,最终形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庄成片的新局面。相继修通了10.5公里的环村水泥路、中心大道和长河路,新建了3座排灌站,对全村水渠进行了硬化配套。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家村级敬老院,开通了全村自来水、有线电视、信息网站,新建了全县一流的花园式小学和标准化村卫生室。二是“亮化”。在全村主干道安装了102盏太阳能路灯,既节能、美观,又绿色、环保。三是美化。在全村的主干道和支渠旁都栽上了香樟、垂柳、广玉兰,在大官塘周边建设200亩的花卉、苗木、盆景园和200亩葡萄园,实现一年四季有花开、一年四季有果采。四是净化。建立了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垃圾筒,配备了必要的装载车、运输车、清洁工具,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实行垃圾集中清运、四时保洁。还开展了“三改、三包、三进家”活动,即:改水、改厕、改环境,门前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把思想工作做上门,把科技文化引进门,把政策法规送进门。
抓营造,培育健康文明“新风尚”。一是提升村民文明素质,培育新型农民。为大力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破除陈规陋俗,让健康、文明的生活习俗在群众中深深扎下根来,全村开展了 “三爱”教育活动,提出要做到“四爱”:爱县、爱镇、爱岗、爱家,努力构建和谐、文明的幸福村。二是繁荣乡村文化,弘扬文明新风。为弘扬幸福村吴高林烈士精神,将英雄母校改名为“高林小学”;成立了农民文艺宣传队、农民篮球队,建立了村“农家书屋”、村信息网站,成立了幸福村以农民组建的龙舟队,先后在万佛湖和三河第三届水文化龙舟赛活动中,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成立了幸福农民拔河队,参加县首届乡镇运动会,并取得优异成绩。三是移风易俗,实现“三无” “四不” “三有”。即:全村无辍学儿童、无犯罪分子、无不孝子女;不迷信、不赌博、不损坏公益设施,不违背村规民约;少年有文化、青年有技术、家庭有致富项目。四是完善机制,民主管理。实施了“阳光村务”工程,对村“三资”进行清理,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事务进行流程化管理,做到村里一切重大事务公开透明,按规矩办事,让群众真正放心。
几年来,舒城县和城关镇党委、政府支持下,在杨龙和同志的精心组织下,幸福村先后注入800多万元建起了全县第一家村级敬老院,新建了全县一流的村级小学教学楼,修筑了长12公里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全村100%的农户饮用卫生水,80%农户改建了卫生厕所,大部分群众用上了沼气,90%的家庭安装了电话,95%的家庭免费安装了有线电视。正是靠着的杨龙和书记的胸怀、胆识与开拓精神,幸福村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该村着力开展创建“清洁示范村、文明生态村、绿色小康村、移风易俗村”为抓手,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村实现经济大发展,村容村貌大改观,村民文明素质大提升。温家宝总理曾于1995年来到了幸福村进行视察,幸福村先后被授予国家旱作农业示范点、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妇女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省百佳生态村、全省机械化耕作示范村、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十佳典型等荣誉称号,是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头雁凌空飞,群雁报春来。杨龙和正带领幸福村的乡亲们奔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姹紫嫣红的春天。 (本报记者)
科学发展 创先争优贯彻十八大精神走进创新和谐的新舒城
幸福村篇·重点报道
新闻推荐
舒城县政 协进村入乡调研忙本报讯 日前,舒城县政协围绕推进全县美好乡村建设,遴选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发展现代农业等课题,组成六个调研组先后深入部分乡镇美好乡村示范点,实...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