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 霍邱新闻 霍山新闻 金寨新闻 舒城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六安市 > 舒城新闻 > 正文

探访七门堰 汪书贵

来源:市场星报 2013-12-10 12:31   https://www.yybnet.net/

七门堰隐映在曲径通幽处。

它位于舒城县七门山脚下,为汉高祖刘邦侄子刘信任职舒地时所兴建,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和都江堰一样,是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

有史学家这样评述:都江堰造就了成都天府之国,七门堰让舒城成为鱼米之乡,可见七门堰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了。

传说,刘邦起事前游手好闲,常到两个哥嫂家蹭饭,受到了大嫂的冷待,便把侄子刘信分封到偏远的舒地。刘信到任后,发现龙舒河从七门岭脚下流向东南,形成圩区,而东北的岗地却因缺水干旱成为贫瘠之地。为解决北丘岗水源不足的问题,刘信便修造了七门堰,后来东汉扬州刺史刘馥、明县令刘显又作了两次较大的整修,历史上称“刘氏三公治水利” ,使七门堰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当地也将七门堰称作三刘堰。

作为历史见证的“渠首闸”至今保存完好。“渠首闸”宽八尺,深丈余,为石质构造,上有女儿桥,桥身西侧的石梁上, “渠首闸”三个大字,在绿苔掩映下苍古而深沉。

七门堰是一个浩繁的水利灌溉工程,大致是沿丘岗地带挖沟修渠,又沿沟渠取势挖水塘,使灌水覆盖旱区全境。它从七门岭引水东北,通过沟渠,将上五荡、下十荡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从地图上看,犹如长藤结瓜,看后让人拍手称绝。二千多年前的刘信在兴建七门堰时,就能按照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利用陂、荡、沟壑形成自然灌溉系统,这是多么不易啊!

七门堰建成后,舒地由一个蛮荒之地变成鱼米之乡,有赋这样描写当时灌区的情景:“山庄日丽,蔀屋芸蓝,田分上下,亩尽东南。”可以看出七门堰水利工程在舒城地区农业生产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新闻推荐

全身都在“石化”的“珊瑚人”找到病因了 被确诊为基因突变患上进行性肌肉骨化症 华玲 记者 李皖婷

还记得安徽省首个“珊瑚人”吗?2007年,10岁的舒城女孩舟舟(化名)来到合肥求诊,专家初步判断她患上了进行性肌肉骨化症,俗称“珊瑚人”,得上这种病,病人的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就会渐渐变成骨头。 市场星报记...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舒城周瑜城 周良2014-09-23 06:19
猜你喜欢:
评论:(探访七门堰 汪书贵)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