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陈胜本报记者 袁野
近日,记者来到舒城县南港镇金星村,村民刘成功正在家中宴请宾客。这几天倒春寒,气温突降,偌大的客厅两边放了两个炉子,大家边喝酒边烤火,热腾腾好不暖和。放在前两年,村里人都想不到刘成功这位多年的贫困户居然能请客。
一前一后,刘成功的家简直就是两个时代,前面是两层小楼房,装修一新,太阳能、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俱全。而后面两间老式土屋搁置着现在基本用不上的水车、磨米机等物品。
就在短短两年前,刘成功还是该村的特困户。他有两个儿子,但家里一穷二白。为了让他家尽快脱贫,村“两委”干部协调信用社,以村干部个人名义为其担保购置了巡耕机和脱粒机,同时,还为他流转了村里的100多亩农田,种上了双季稻。果然,一年下来,他们家不仅还了购机款,还略有节余,第二年,他们家就大赚了一把。 “2014年开始,我贷款购置了巡耕机和脱粒机,两个孩子也不出去务工了,去年年收入达到十万多元,一举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说到去年的成就,老刘非常自豪,说起话来底气十足。
南港镇美好乡村办公室主任梅代运告诉记者,近年来,该镇开展了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工作,共有675名干部职工与全镇2089户贫困户结对;开展了小额信贷评级授信工作;对贫困户中升入大学的,给予教育资助,共资助13户2.55万元;对种养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共开展两期,受训140多人,2015年,全镇共脱贫837人。
新闻推荐
3月24日,位于大别山东麓的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春意盎然,田野里菜花金黄、麦苗葱绿,将大地铺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特约摄影 陈力...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