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新闻 霍邱新闻 霍山新闻 金寨新闻 舒城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六安市 > 舒城新闻 > 正文

城市里的“老漂族”

来源:大江晚报 2018-06-30 00:20   https://www.yybnet.net/

每天上午10点,银泰城一开门, 就迎来许多操着各种口音的爷爷奶奶,带着年幼的孙子,进来玩耍。商场的中庭开阔、安全,还贴心地安排了软凳,宝宝可以放心地玩耍,爷爷奶奶边照看宝宝,也可以在这里遇到同样照看宝宝的老人,大家能说个话、搭个伴。

在偌大的城市里,他们都有着相同的经历:随着子女落户芜湖,成家立业,他们离开老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帮着带孙子、照料子女的家庭,没有朋友、孤独、不适应,他们是城市中隐形的“老漂族”。

隔代照料是中国家庭特有的现象,传统观念下老人帮忙带孙辈,作为独生子女的这一代子女肩负着给老人养老的责任,已经成为了一种默认的“养老契约”!这种看似适合国情的生活方式催生出的“老漂族”们,他们在享受着“天伦之乐,累并快乐着”的背后,又有些许被忽略的失落与无奈。

社会调查 被“天伦之乐”捆住的晚年生活成常态

住在金域华府的星星奶奶在每天早上5时起床,简单洗漱后,要赶在一家人还没起来前,消毒宝宝的奶瓶、用具,洗衣服、准备早餐。然后配合女儿给一岁半的宝宝洗澡,穿衣,喂早饭。8点,女儿女婿上班后,照料宝宝的任务就交到她的手里。

上午,星星奶奶会推着宝宝到楼下散步一个多小时,金域华府的花园里,已经聚了一大批推着婴儿车的老人,宝宝咿咿呀呀,手舞足蹈,老人们操着互相听不太懂的方言交谈着育儿经验,场面和谐,路过的人都说这是“宝宝开会”,其实更像是一场老人的聚会。这里的奶奶爷爷姓什么互相并不知道,互相的称谓变成了宝宝的名字+爷爷或奶奶。但在这种简单的社区交流中,爷爷奶们都得到暂时的放松。

星星奶奶来自皖西的六安舒城,在芜湖女儿家待了快两年了,由于不会说普通话、对芜湖又完全不熟悉,她把自己的生活圈基本锁定在小区、银泰城永辉超市、附近的小菜场。即使是去买菜,也是快去快回。傍晚孩子们回来后,星星奶奶开始忙晚饭,“他们回来后,要么玩手机、逗孩子、要么看电视,几乎当我是个隐形人,我也理解他们白天累了一天,不想说话很正常。”在这里,她的朋友圈只有女儿一家,老家的亲朋旧友也只有在晚间休息下来后发发微信联系。固定的生活每天重复,高强度照料幼儿的活让她累并快乐着,随着宝宝的长大,她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和失落。她不知道这样的生活什么时候结束。“我想回去看看自己八十多岁的老娘,料理下自己的家,提过一次,他们没作声,再等等吧!等宝宝再大点,我才敢放手。”

被“需要”困住的老漂族很无奈

橙宝的外婆因为胆结石发作,住院报销在老家,所以上星期回四川老家做手术去了,二岁的橙宝交给谁看?成了让橙宝妈头大不已的问题。

橙宝的妈在一家传媒机构搞广告运营,每天加班加点都忙不过来;橙宝爸在一家三甲医院当医生,倒班是常态。外婆走了的这段时间,橙宝爸、妈就只能错班一人留家里看孩子,矛盾天天爆发,不得已只能请南陵县的老爷爷过来暂时照看,老爷爷也犯难,因为家中还有个患有脑梗需要照料的老伴。“她爷爷要过来就一起带过来,那这一家就乱了套了。”橙宝妈很烦心。

“我们并不是不愿给子女带孩子,而是面临很多现实困难。现在我们都60多岁了,身体远不如从前了。”老爷爷答应过来帮一小段时间忙。脑梗的奶奶暂时由侄女儿照料。但长期照看宝宝还需找中介请专职阿姨,可临时请人照看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橙宝外婆的身体状况实在无法承担看孩子的重任,再加上老伴儿一个人在老家,孤零零的,一个人的饭也不好做,总是胡乱吃几口,后来都吃出了胃病。于是,橙宝的外婆决定这次回家边做手术边乘着休养照顾老伴儿。为这女儿跟她生了很大的气。

“其实花钱请人也不是不可以,只是请人没有自己的爷爷奶奶带得好、带得放心而已,但我们老人却给拴住了。两头为难,又都放不下,也是没办法的事。”这是很多老人在做不做“老漂族”的两难境地里的真实想法。无论是不是心甘情愿地承担这份辛苦,老人们大多默认了这种不得已的现状。

结束任务后的“老漂族”很苦恼

城南师范附小门口。下午4时20分,放学时间到了。大群的老人奔向校门,几分钟后,奶奶背着书包,爷爷拉着孙子的手纷纷涌出校门。熙熙攘攘的接孩大军中,操着各种口音的老人占了多数,银发垂髫相伴回家成了普遍场景。

“赶紧走,表演课别迟到了”,赶场的孩子中就有张思睿和他的爷爷。爷爷接上孩子骑上电瓶车赶往下一站——中央城的某艺培中心。爷爷从孙子一出生就和老伴来到芜湖定居,带孩子,待了十一年,前两年老伴去世了,儿子一家搬到了中央城新房,把那套小中套留给他独自住。眼看孙子今年就要小学毕业了,升中学后,联系好了小饭桌,爷爷的接送任务轻了很多,老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么多年来,已经习惯了每天被满满的接送、照料孙子的事务填满。突然他不再被需要了,老人觉得自己被儿子抛弃了,老家的房子早没人住了,回去也没什么亲人了,自己在这个城市里没有了别的牵挂,成了多余人,要找个熟人说说话都没有。对于未来养老问题,老人有些迷茫。

社会学家 “老漂族”应该得到关切

过去,中国人强调“父母在,不远游”,也认同“父母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到了现在,却变成了“子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无奈选择。这折射出当代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巨大变化,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迁。北京城市学院公共管理学部副教授、中级社会工作师苗艳梅针对城市中隐形的“老漂族 ”这一群体,曾开展中国部分城市随迁老人的社会融合服务研究。

调查发现,缺少朋友、想家、孤独、不适应,成为很多随迁老人的共同特征。由于没有在本地落户,医保报销困难,一些“老漂族”甚至不愿意去医院看病。生病了不得不回原籍就医。 很多“老漂族”的生活大多三点一线:家、菜场和学校,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与他们发生链接的也往往只有子女的家庭,也就难免产生孤寂感。由于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上亲朋旧友远离等原因,老人们与迁入地生活产生隔阂,甚至鲜少出户,成为社会中的“隐形人”。

“老漂族”与子女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因为两代人在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很多老人感觉为子女的家庭付出很多,因而对子女的话非常敏感。子女一句“不中听”的话就容易引发他们情绪的波动,形成新的压力感。

“对‘老漂族\’来说,离开家乡的最大风险是与包括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交往与熟人熟地等社会支持系统脱离,导致养老风险被无形放大。”苗艳梅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

让老人“漂”得幸福些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认为“老漂族”来到子女身边,即使子女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他们依然得忍受精神生活的匮乏。

因此,要想让老人“漂”得幸福,作为子女应该理解父母的苦衷,多腾点时间陪陪父母,多跟他们交流沟通。同时,对待父母要有耐心和宽容,发生矛盾时,不要一味地指责,而应该以商量的口吻,先承认父母的功劳,再婉转地提意见,这样更容易让老人接受。

而作为老人,来到新的环境,也要有一个主动适应的过程。对子女要多体谅,有了想法就主动跟子女沟通。

社区也需要多为“老漂族”创造条件和环境,多搞些家庭亲子活动、邻里活动让老人内心产生一种归属感,从而更快地融入当地的生活。

记者 王惠

新闻推荐

“名师”工程筑就强力师资保障 “七星”学生助推教育个性发展

合肥市小庙中学侧记

舒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舒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城市里的“老漂族”)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