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柳城县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1.5亿元,是“十一五”的9.3倍,初步实现柳州至柳城“一小时经济圈”和县城至乡镇“半小时经济圈”的路网格局。随着交通路网的不断完善,制约柳城发展的外联交通瓶颈问题正逐步解决。但面对新时期的新变化,交通路网的建设又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2016年柳城县《政府工作报告》中 ,该县提出“完善交通路网 ,构建互联互通动脉”的工作目标,并就今后如何发展交通路网提出多项要求。“十三五”开局之年,建设的号角已经吹响。柳城人也以坚定的信心和决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打造柳州主要卫星城和现代休闲生态田园城市夯实交通基础。
“联结”与“优化”两方的需要
对于柳城来说,完善交通路网,是促进区域合作、推进开放发展的需要。目前,柳州市打造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超大城市,推行“柳来河”区域化合作,建设“现代都市经济圈”“三柳高速生态经济带”“旅游一廊一带两区”,将柳城纳入同城化,使柳城的战略位置日益凸显。柳城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多年积累和沉淀的后发优势正在显现,工业园区不断壮大,特色城镇集群初显雏形,农业基础日益厚实,生态旅游优势凸显。而要把这些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动力,完善交通路网是一个重要基础。
完善交通路网,同时也是统筹城乡建设、推进协调发展的需要。
在柳城未来的“发展蓝图”中,该县规划以209国道—马大二级路—宜柳高速路为主轴的工业空间布局,建设以三柳高速、209国道为主线的县城至市区经济长廊;打造以大埔、沙埔、六塘为重点的工业园区和精品城镇;对接柳东新区和柳州北部生态新城,打造以东泉(含柳华管理区、走马牧场)、沙埔、凤山为重点的产城融合发展新的承载体;打造以古砦、凤山为重点的民俗风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区;对接周边市县区,打造以太平、龙头、冲脉、寨隆、社冲、马山为重点的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区;打造以柳华、伏虎管理区为重点的茶文化和侨文化特色风情区。坚持城乡统筹、“四化”同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更需要完善城乡交通网络。
“建设”与“治理”两手都要抓
为了完善交通路网,构建互联互通动脉,柳城县从“建设”和“治理”两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各项工作。
该县积极对接加快“三柳”高速公路、“双沙”道路、雒容至东泉、罗城至六塘、323国道(鹿寨至柳城)改线等外联干道建设速度,完善柳城与市区及周边市县交通体系。实施鸡公山至大埔、大埔至凤山公路提级改造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洛崖至龙美、凤糖至四塘公路提级改造工程,加大危桥险路排查整改力度,提升县内路网循环联通水平。加大农村客运发展力度,逐步扩大村屯客运网络覆盖面。
同时,该县还落实公路养护责任,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镇管”的原则,增强广大民众爱路护路的意识,加强路政管理,确保辖区路产路权完好;继续整顿和规范运输市场秩序,严格落实“三关一监督”职责,抓好运输市场培育和监管,重点整治好水、陆客运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农村客运班线营运机制,加强汽车维修市场和驾驶员培训市场管理,促进规范发展,形成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继续做好交通运输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利用科技加强管理,推进客运车辆、重型货车动态监控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真正让老百姓放心出行。
日报通讯员陈圆媛
新闻推荐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对此,柳城县有着颇具成效的促进措施。该县通过申请民族项目资金,因地制宜,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居住环境、打造特色村寨、扶持民品企业,为少数民...
柳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柳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