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潘贵华陈跃文在鹿寨县采访,“李语松”这个名字被多次提起。
有人说他是“广西歌王”,出口成歌,逢哪样就可以唱哪样。这引起了记者极大的好奇,决定一定要见见他。
耳濡目染爱山歌
5月13日上午,在鹿寨县某单位门卫室,一男子正很投入地翻看着一本书。陪同前来的县委宣传部小卢说,他就是李语松。
五十出头的李语松肤色白净,身材偏胖,说起话来手舞足蹈、声音洪亮。他手中翻看的,是一本手抄的山歌歌本,里面的唱词都是他自己编写的。“丢久不见今日见,今日相逢唱歌先;别的山歌慢着唱,公民道德共宣传。”“唱就唱来唱就唱,阿哥开口妹开腔;你拿竹篙我拿桨,随你撑到哪条江。”这些唱词易谐易庄、通俗易懂。
平山镇是山歌之乡,在山歌之乡长大的李语松,从小深受山歌文化熏陶。他说,小时候,总爱跟大人去听山歌,听得多了,觉得很有意思,慢慢就上瘾了。
上初中后,开始接触歌本,看上面是恁子唱的。
读高中后,李语松对山歌的兴趣更浓厚了。晚上自习课上完,常偷偷溜出去,听人家对歌。
有一次去吃喜酒,几个妹子见他长得帅,在房间密密向他挑战:“你要唱歌莫怕丑,哪个年轻不风流;风流世界到处有,鸟崽吃谷处处丢。”他实在不会对唱,觉得没有脸面,干脆就逃跑了。几个妹子不放过他,撵着用歌追。他慌不择路,摔进田沟里,脚都崴伤了。
经历这件事,他痛下决心向高手请教,借来歌本,抄下来背熟。半年后,他敢和别人对歌了。
“那时候,因为破四旧,唱山歌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偷偷唱。”李语松说,农村人爱唱山歌,逢结婚、进新房等喜事,少不了要唱山歌。有时一场喜酒,就有四五堂山歌,其中情歌所占比重最大。
山歌为媒得娇娥
1985年,鹿寨香桥搞山歌会,本来要唱三天三夜,但去的人太多,堵车20多公里,为避免发生意外,主办方决定歌会临时取消。
“既然来了,就不走了。”喜欢唱山歌的李语松说,人被疏散后,还有一些来宾、金秀等外地来的游客不愿走。干脆,唱起来吧!他就和一个18岁女孩唱起来了。女孩有帮手,他就一个人,但还是唱了一个晚上。听众中,有一个中渡女孩,感觉他唱得好,回去后千方百计打听他是哪里人住在哪里。“那时候,我长得算可以。打听清楚后,她就和几个妹子去村里找我,回去后就开始和我通信了。”这个中渡女孩后来成了他的妻子。
“情重分离妹和哥,回家三年还记着,半夜睡梦还招手,一心招回妹娇娥。”说到高兴处,李语松唱了起来。
唱歌唱成了“歌王”
2002年,鹿寨县举办了一场以种桑养蚕为主题的山歌比赛,全区各地不少高手前来参赛。初赛先由赛会评委出题目,选手抽题现编唱词,李语松抽到的是计划生育内容的题目。
“计划生育要自觉,生男育女莫贪多,天上星多不光亮,明月一个照江河。”很快,他现编现唱了多首山歌,这些山歌采用比喻、双关等手法,宣传“只生一个好”,获得了如潮好评。经过几轮比赛,他获得了“广西歌王”称号。
获得歌王称号后,李语松成了“大腕”,很多地方举办活动或者山歌比赛,他都是受邀对象。
“逢着哪样唱哪样!”有一个喜欢山歌的廖老板,最佩服李语松唱歌,凡有机会,都会把他唱的山歌刻成光碟,甚至拿去市场卖。
现在,到县城乡下一些市场,都能找到他的歌碟。前几天,还有人专门开车来请他去外地唱山歌。
“‘平山腔\’的双声部特别优美、和谐、动听,平山籍的歌手因此很受欢迎。”李语松得意地说,一次,在南宁召开的全国交通安全现场会需要一个山歌节目,任务落在河池市,河池市还借他去南宁唱了一个星期。
李语松也有一些担忧:现在各种娱乐活动多了,很多年轻人出去打工了,喜欢山歌的多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要改变这种现状,政府应该多开展山歌传唱活动,比如,逢年过节举办山歌会;征兵、新农保、计划生育等工作,都可以用山歌的形式加以宣传,这种效果可能比工作人员走家串户宣传要好很多。
新闻推荐
罗汉果树结“金子” 靠种果大坪村人住进了新房在外打工的人都被吸引回来了
□记者陈跃文潘贵华罗汉果圆罗罗,结出大坪好生活。这话不假,到过那里的人都会这么说,罗汉果结下金蛋,给全村带来“第一桶金”。“要没是提前打电话来,哪能找到我?”记者刚下车,大坪村里的白色油桐花正开...
鹿寨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鹿寨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