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敏(右)和邓翠英,像不像两姐妹?从“农民工街舞团”到“旭日阳刚”,农民工兄弟的故事无不令人动容,无不催人泪下。每一个农民工背后,都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都有一段难以言喻的经历,无论酸甜苦辣,无论成败得失,只要您有故事,有欢乐,有烦恼都可以告诉我们。欢迎拨打晚报热线电话:2821100,我们在倾听。
□记者雷媛媛十年前,吴中敏带着4岁的女儿从贵州来到柳州谋生。
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在柳州漂泊,母女俩靠擦皮鞋维持生计,生活清苦。虽没能挣到什么大钱,但在这座城市里,她收获了一份真挚的亲情。十年里,柳州阿姐邓翠英一直扶持这对母女,给予她们异乡的温暖。
女儿挣得比她多
白菜加肥肉就是上游社区外来人口吴中敏母女的一顿晚餐。晚饭后,她就带着女儿出工去,提着小板凳和擦鞋工具到火车站附近摆摊擦鞋。入冬后,天气转凉,除了白天,母女俩晚上也坚持出来揽活。吴中敏说,天冷穿皮鞋 、靴子的人多了,生意好做。
“阿弟,擦鞋咩?”“美女,擦擦鞋嘛。”吴中敏卖力地吆喝,女儿则在一旁坐着等生意上门。吴中敏说,平时总是她来吆喝,但揽来的顾客都光顾女儿去了。“别人看她年纪小,可怜她,都把鞋给她擦,加上她年轻手脚麻利,挣的钱比我多。”被女儿“抢”走生意,她却一点也不介意。女儿今年只有14岁,吴中敏说,因为没有钱供女儿读书,女儿小学毕业后就没再上学。女儿想去外面打工,因为年纪太小没人要,她也不放心,最后带着女儿一起出来擦鞋。
人总要向好的方向看
吴中敏的老家在贵州都匀一个少数民族村寨里,2000年,因家庭矛盾纠纷,她带着4岁的女儿离开贵州,来到柳州投靠远房表姐。
刚从农村出来,吴中敏没有一技之长,在城里找工作困难。起初,她跟着表姐下河捞螺蛳卖,两年后,她能够“独立”了,在铁路附近菜市摆摊卖菜 、卖果。
“我实在不是做生意的料,卖菜卖果总挨亏。”吴中敏说,做生意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本钱,她不愿冒也冒不起这个风险。2004年,她跟着贵州老乡加入擦鞋大军,比卖菜自由,不需要成本,干多少挣多少。”吴中敏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直干到现在。
吴中敏说,擦鞋每天挣个几十元,除了交房租,基本月月光。女儿有时跟她抱怨生活太苦,但她并不觉得亏待女儿:“十年来,我从没让她饿过一顿,没有睡过一天马路,不至于上街乞讨 、捡破烂,比起流浪人员来好多了。”她认为,人该朝着好的方向看,只要还能干活,就不至于饿肚子,“现在的生活比起以前在贵州有所好转。”出来十年,母女俩没有回去过。她说,由于当年出来匆忙,女儿还没有上户口,她想回去为女儿上户口,顺便为自己更换二代身份证。
由于没钱,这事一直耽搁下来,成了她的一个心结。
柳州阿姐倾情相助
今年3月,吴中敏的表姐去世,她失去了在柳的唯一亲人。“你还有我,我也是你姐。”60岁的邓翠英总是这样安慰她。“是呀,这几年,全靠阿姐帮忙了。”吴中敏口中的“阿姐”邓翠英跟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她们是到柳州后才认识的。邓翠英是鹿寨人,30多年前就来柳,如今已在柳定 居。十年前,她通过吴中敏的表姐认识了吴,三人互称姐妹,吴中敏年纪最小,称邓为二姐。表姐还在世时,三姐妹常常聚在一起拉家常。
表姐去世后,邓翠英上吴中敏家更勤快了,“她住过十多个地方,我都去过。”“她对我就像亲姐妹一样。”吴中敏说,以前她在菜市卖菜,常常吃不上早餐,邓翠英特地到菜市,买粉给她吃。
逢年过节,邓翠英总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来看望母女俩。
“我身上的衣服,全是她给的。”实际上,邓翠英的生活也并不富裕:“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她一个女人带娃仔不容易,我不帮谁帮。”真挚情谊与贫富无关,两人不似亲姐妹胜似亲姐妹。
采访中,吴中敏挽起邓翠英的手说道:“楼上的阿婆总讲我们长得像,记者你看像不像?”仔细看看,两人还真有几分姐妹相。邓翠英的出现,让漂泊异乡的母女收获一份亲情的温暖。
新闻推荐
“柳州景色真的太美啦!” 异地退休人员代表回柳看第二故乡发展变化感慨无比
...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