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乘焕晚报讯“十一五”期间,柳州市在“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创作等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多达11亿多元,这些投入和建设,不仅仅提高了我们城市的文化品位,更让普通市民在精神生活上得到了实惠。
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长假中,10月5日恰逢重阳节,为此,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主办、市艺术剧院承办的“精品剧目敬老人—— —广西民族音
画《八桂大歌》敬老专场演
出”,于5日、6日在柳州文化艺术中心为龙城老人连续举行了两场公益演出,向龙城的老人们送上了一份爱心。凡柳州市区65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
就能领取《八桂大歌》演出入
场券两张。
两个晚上,分别有1200位老人免费看到了精彩的演出:40多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民歌,辅以舞蹈、民族器乐、700多套独特的民族服饰,歌与舞的完美结合,演绎和礼赞了八桂大地苗、瑶、侗、壮、京各族人民古往今来的风采,浓缩了广西各民族五彩斑斓的 生活……每场演出,观众们都毫不吝啬地一次又一次地献出了自己的掌声向表演者致敬。
“太开心了,之前我们怎么也没想到不用花一分钱就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老人们都觉得这样的礼物太意外也太珍贵了。
不仅仅有《八桂大歌》,
文化建设中,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还有不少。柳州文庙、“柳江明珠”、军博园、30集电
视连续剧《刘三姐》、国内首部动画教育电视连续剧《心灵之
窗》等文化建设硕果累累。近两年推进的“文化建设十大 工程”,更是形成了柳州文化建设的龙头效应,推动柳州市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满足了柳州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贴近民生,惠民为民,柳州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心下移,服务下移,进入以民生为本的“服务创新发展期”,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将群众文化活动从“唱唱跳跳”的一般性文艺活动组织,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转型升级,丰富了柳州老百姓的多元文化生活。
全市共86个乡镇,已建成面 积达标的乡镇综合文化站77个,占全市86个乡镇的90%,在建乡镇文化站9个。939个行政村,至2010年底,建成“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9个,村级文化室627个;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934个,农家书屋1147个;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89个。全市广播覆盖率达90.99%;电视覆盖率达95.58%。
同时,还为基层文化骨干提供免费培训,大力组织和推动群文活动的开展。2010年8月获得国家文化部群星奖的“柳江之夏”群文系列活动,与“龙城金秋”“全市农村文艺会演”“刘三姐大舞台”活动并列成为柳州的四大群文品牌,创造着城乡同乐的文化之美。
通过柳江之夏、龙城金秋、基层服务号、农村文艺会演、农民文化艺术节等群众文化载体,柳州市大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广泛组织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活动。柳州市社区、村屯培育各类艺术团、山歌队、彩调队、芦笙队、腰鼓队、器乐队、龙狮队1206支,19000多名业余演员活跃于柳州市六县四城区的文化热土,年演出量上万场次。
新闻推荐
...
柳州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柳州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