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焦杨红刘姝姣
丁山村,康县两河镇的一个小山村。位于清河原始森林脚下,从前是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如今建设成两河镇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再升级到县美丽乡村示范村。这个小村的华丽蜕变,堪称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现在的生活,比以往不知好了多少倍!”说起眼下生活,笑容洋溢在村民陈义诊的脸上,“从前我们村又偏又穷,羊肠小道只能容得下一个人行走,尤其下雨天,出门就是两腿泥。爱美的姑娘必须准备两双鞋,不然就没法上街赶集。”
让他没想到的是,今天的丁山村,车路通到了家门口。
近年来,康县县委、县政府提出将丁山村建设为全县脱贫攻坚示范村,两河镇积极组织得力攻坚力量深入村社广泛调研,并多次召开联乡帮扶单位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积极协调衔接,促使村级集体经济示范村创建,通社路、产业路建设,安全饮水改造,廊桥、路灯、广场、垃圾房、公厕修建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落地生根。
“通社公路修通后,村民们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大家都鼓足劲建设家园,依托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丁山、汪岭两个社90%以上的村民都建起了新房,村容村貌也由过去的脏乱差逐渐向绿美净转变,去年我们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967元,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62%下降到了36%。”丁山村村主任崔元明说。
建设美丽乡村,关键还在于发展产业。“目前来看,一户一块茶园、一户一块中药材(食用菌)种植园、一户一块中蜂养殖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思路,还是比较符合丁山村的实际。”两河镇纪委书记、联村组长张少杰说。在他看来,丁山村产业发展的成效,是镇村干部和全村群众因地制宜、努力奋斗结成的硕果。
找对了产业发展的路子,脱贫路才能走得顺畅。“我家栽种了2亩多天麻,今年已经挖了1000公斤,每公斤按15元钱算,除去种子钱、人工费,也能净落1万元。”村民淡成林给笔者算起了经济账。
“我们村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能人大户的带动,今年全村共养殖中蜂1190箱,发展木耳100架,香菇50架。种植天麻750亩,种植猪苓、白芨、重楼、贯叶连翘、川乌等道地中药材150多亩。新植、培育和改造老茶园380多亩。”丁山村支部书记周元文说,“村里部分群众还发展起了庭院经济,以达到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效果,保证实现较为稳定的收入。”
村容村貌美了,群众生活也日渐向好。但丁山村群众依然保持着踏实肯干、奋发进取的精神。崇尚科学、遵纪守法、孝亲敬老、重义守信、勤俭持家的文明新风成了主旋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丁山村蹚出了一条挖掉“穷根”,摘下“穷帽”、过上好日子的幸福路。
新闻推荐
(图片来自陇南康县发布)(记者牛小亚)2017年10月30日,本报以“陇南康县再现‘一行白鹭上青天’美景”为题,报道了近年来康县生...
康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康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