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创建四川省文明城市作为惠民利民工程——
□李凌 胡德明 曾同海 孔芒 /文牟科/图
漫步在免费开放的江阳公园,人们吹着凉风,赏着美景,快乐地享受生活;聚集在历经5年打造,集养生体验、滨江观光、旅游休闲、文化体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泸州张坝桂圆林旅游区,人们引吭高歌,激情四射,尽情地歌唱时代……在美丽的“中国酒城·醉美泸州”,人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与和谐,处处都能体验到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给自己带来的实惠。
从2010年年底泸州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动员大会上发出的声声“集结令”,到今年全面发起最后攻坚冲刺,该市始终秉承“全域创建、全面达标、全民共享”理念,以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目标,以惠民利民为宗旨,整个文明创建正乘风破浪,激荡出文明城市的强劲音符。
泸州市坚持“酒+N”的文化发展方向,借助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东风”,以“一切为了市民幸福”为目的,以品牌文化活动为载体,在给老百姓带来精彩纷呈文化大餐的同时,实现文明创建“人人参与、共建共享”。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泸州致力“魅力酒城”、“活力酒城”、“爱心酒城”和“书香酒城”打造,用文明涵养酒城。
创建四川省文明城市,最终目的是惠民、利民,创造更加文明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循着这一目标,“人文泸州”、“靓丽泸州”、“希望泸州”、“廉洁泸州”加速形成。把最好的地段建成广场,大气魄在寸土寸金的繁华闹市区“留白”,泸州更是不遗余力。新区转盘位于泸州城区中心“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原计划建成住宅区。后来,泸州市委、市政府大笔一挥,为市民打造近千平方米的公园,增加园林座椅,请市民停下来,坐一坐。泸州市滨江路,最美的岸线资源一度被过度开发,经营户占用河滩地进行经营,乱搭乱建现象随处可见。2012年,泸州市委、市政府对“两江四岸”进行规划建设和整治,一年多后,滨江路全新亮相,市民惊呼“整巴适了”。2011年度,泸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获全省一等奖,成功建成四川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连续17年5次保持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
文明是一种心态,文明是一种自觉。文明需要持续地培养,文明更需要及时雨露的催化。
泸州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高度重视机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力促长效。先后建立健全了组织领导机制、工作推进机制、督查整改机制、工作保障机制,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总指挥长,市长为指挥长,“四大班子”有关领导为副指挥长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指挥部”,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和9个专项工作推进组,全面推进“八大环境一大创建”工作。各市级相关部门也相继成立领导小组,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工作,挂图作战,责任到人。
全市建立月工作例会制度,每月对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创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打分、排名、通报,并加强经常性的督促检查,确保了活动经常有要求、阶段有重点、节点有高潮、落实有效果。
下深水抓,实打实推进,文明花香醉酒城。在“醉美大气、文明进取”泸州精神中,泸州将“文明”纳入城市精神,成为鼓舞全市人民共建幸福酒城的重要精神力量。全市累计注册志愿者30万人,诵读经典吸引群众200万人次参与,涌现出“最美教师”彭涛等全国、省、市道德模范27人,有2人登上“中国好人榜”,正在组织开展“百大孝子”、“泸州好人”等评选活动……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全国文明单位4个、全国“青年文明号”13个、创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7个;创建全国文明行业工作先进单位2个。省市级文明单位、文明行业、巾帼文明岗等1296个。文明单位的建成率和上档升级率逐年增加,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复查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文明单位的建成率和上档升级率逐年增加,市级以上文明单位复查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文明创建让泸州发展活力显著增强。2012年,泸州成功跨入了“千百时代”。即: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1.0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达100.97万人;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达到1030.5亿元,比2011年增长14.8%,增速名列全省前茅。今年1-6月,泸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541.3亿元,同比增长11.3%,增速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5.3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泸州正奔跑在“突破”的大路上。
在酒城,文明的种子已经发芽。
在酒城,文明的绿茵已经遍野。
在酒城,文明的蝶蛹已经破茧,一个美丽的蝴蝶正在“醉美泸州”发展的春天里起舞。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任云记者董世梅)日前,工信部公示了首批32家拟认定的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名单,四川省泸州老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雷迪波尔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和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的工业设计中心...
泸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泸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