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纯村的记忆
记得有一本叫《精品川菜》的书中写到:泸州菜系中“烹鱼”技艺是一朵奇葩,如葱烧怀胎鱼、龙眼鱼肚、五柳鲜鱼、家常鲜鱼、豆瓣鱼等,都能展示泸州的烹鱼文化。可见,豆瓣鱼是上得了大雅之堂的。
◎周天红
为什么豆瓣鱼会在古纯州场一带形成独特的风味呢?这与泸州人的饮食习惯大有关系。泸州人向来喜欢吃鱼,俗语有“大河帮、小河味”之说。大河帮,指的是靠近大江大河的地方,依靠江河上的船形成了河鲜一派;而分布在各地的小河小溪,形成了特有的地方个性化味道。
泸州境内江河溪水纵横,素有“鱼米之乡”之称。人们喜爱吃鱼,朋友聚会、家人团聚、红白之事、逢年过节,必然有鱼摆上餐桌。泸州人也善于烹鱼,几乎每个家庭都能烹制几道鲜美的河鲜佳肴。古纯州场处于两条小溪的交汇处,这从地图上不难看出,那两条小溪其实就是当年纯州府的护城河。有河有溪,有池有塘,自然是鱼的盛产地。烧鱼、卖鱼、吃鱼的大小餐馆随处可见,豆瓣鱼,更是当地味道的一绝。
从烹鱼的菜品来说,可查阅一本汇集巴蜀烹制河鲜独特方法的《川味河鲜烹饪事典》专著,里面收集了140多道河鲜菜品;使用了各种原料鱼类40多个品种,其中原料来源于江河塘湖的四川水产品,大部分鱼类泸州均有。记得有一本叫《精品川菜》的书中写到:泸州菜系中“烹鱼”技艺是一朵奇葩,如葱烧怀胎鱼、龙眼鱼肚、五柳鲜鱼、家常鲜鱼、豆瓣鱼等,都能展示泸州的烹鱼文化。可见,豆瓣鱼是上得了大雅之堂的。
要是现在说起来,古纯州场的豆瓣鱼顶数刘八爷的手艺最到位。用现在人的话来讲,刘八爷做豆瓣鱼的手艺那是下了好多“绣花功夫”的。在四十里路外的江门场,刘八爷在那里学厨帮工就干了三年。师傅看他人老实心眼好,是个可造之才,在一天夜里背着其他的几个徒弟,悄悄把做豆瓣鱼的绝活秘方传给了他。刘八爷学了手艺,自己又摸索了小半年,才在古纯州场开馆子营生。刘八爷的餐馆在古纯州场一开张,豆瓣鱼就立马打了个响亮。
刘八爷那豆瓣酱,是自己一手一脚调料调味晒出来的。开了坛,一个村子都闻得到香。那胡豆是自家种的,那辣椒是后山上的本土货,不掺假。就说那豆瓣酱的水,也要挑古纯州场后山石缝子里的山泉水。料是正宗的,做出来的豆瓣酱自是正宗货。刘八爷做那豆瓣鱼的选材也很讲究,全是当地鱼塘里的田鱼或是小河里的河鱼,不大不小,两斤左右一条就行了。大了不行,不易入味;小了也不行,好几条还不够一桌子人吃。一般来讲,一桌人点上两条鱼,煮一盆豆瓣鱼就足够了。
刘八爷做豆瓣鱼,火候掌握得精到。火烧旺,锅烧辣,油刚冒着青烟,半碗胡豆酱下了锅,反复翻炒,炒香炒出味道,一瓢水下去,汤就制好了。汤刚烧开,打整好的鱼抓紧下锅煮着,不盖锅、不闷锅,保持汤料最原本的味道,煮上十分钟左右,一盆豆瓣鱼就可上桌了。那味道就是鲜,大半条街都能闻到香。
做豆瓣鱼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就讲究技术含量了。用刘八爷的话说:讲心静,不浮躁,看火候,闻味道,靠手感。火候不到,味道就不到,味道不到,香鲜味儿就上不来;香味上不来,心里一慌,抓配各味调料的手感就不到位,那一锅豆瓣鱼就煮坏了。这些,大多靠经验和感觉办事儿,只可意会不易言传。刘八爷做豆瓣鱼的手艺,从在走马场开餐馆起就一直练着,也有二十好几年的时光了。那手艺,厚重而又炉火纯青,在方圆三四十里的地界,除了上门学手艺的,还没有上门叫阵的。刘八爷的豆瓣鱼,还在县城的美食节上拿过大奖。
翻开古纯州场的岁月记忆,历来是个人来人往的落脚地。川黔交界地,远走云贵川,当年,来来往往、骑马赶马、卖马买马的人,天天都有,古纯州场那个叫“走马场”的别称,就是这么来的。古纯州场逢农历一四七赶乡场,那更是热闹了。翻山越岭卖粮食卖米的,收木材收山货的,谈生意见朋友的,来到古纯州场,不去刘八爷的餐馆吃一盆豆瓣鱼,心里肚里总觉得空闹闹的,嘴里老感觉差点儿什么味道。
在古纯州场,刘八爷豆瓣鱼的味道,总是香着浓着长着;一座大山里的乡场老镇子,一种记忆里能穿越时光的味道,在这个时节,让人想起来就入心入肺。(完)
新闻推荐
沱二桥老桥恢复通行 过桥一路畅通 交警提醒:高架桥下可能实行“二次红灯”通行方式
昨日下午5点,沱江二桥老桥一侧开放通行泸州日报肖婷摄◎川江都市报记者杨理实习生田明艳摄影报道昨日下午5点,沱江二桥恢复原有的双向八车道通行,北岸高架为双向四车道通行,北岸明珠广场下穿隧道、隧...
泸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泸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