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是美好乡村建设的主体。在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只有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切实做到让农民做主,才能激发群众热情、汇聚群众力量、建成美好家园。
村庄建设,村民说了算。在美好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乡镇担任村镇规划建设参谋,在充分听取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制订方案,在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前提下美化环境,保持田园风貌,展示民俗民风。如历阳镇大郑村是和县唯一的回民村,当地在规划建设中充分尊重民族传统,如村徽采用回民风格,村居凸显回民建筑特色;乌江镇石山新村在流转土地的同时,根据群众意愿,特意为每户保留“小菜园”,既满足了日常蔬菜需求,也方便了群众生活。
环境整治,村民自己办。美好乡村,三分在建、七分在管。我们充分发挥村民理事会作用,动员全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出资出力,迁坟清杂,整治环境,并探索建立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如面对村岗上星罗棋布的近百座老坟,善厚镇王店村的老党员、理事会成员和村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迁坟任务;针对废弃池塘边垃圾横飞、污水四溢的老大难问题,乌江镇卜陈村村民自筹劳力,清理垃圾,拆除旱厕、猪圈和牛屋,平整新建出村民广场,并完善了公厕、路灯、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使之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致富增收,村民有钱赚。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支撑,富民是根本。我们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方式壮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经济,带动农民长久增收致富。如乌江镇石山村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山场、林地、农田分门别类、整合成片,规模性发包,先后引进了现代农业园、赭乐山茶园、现代梨业合作社和石谷山农业生态园等多个特色项目。土地入股,让村民不仅能够分红获利,还可以就地务工,2012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突破12000元。 “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蓬勃兴起,为发展注入股股活力。
——和县县委书记吴桂林谈美好乡村建设
(本报记者 张永生 整理)
新闻推荐
10月14日,2013年安徽省青少年赛艇皮划艇锦标赛在和县香泉湖开幕。来自合肥、六安、芜湖、马鞍山等地市的13支代表队参赛。此次锦标赛为期一周,分为赛艇、皮划艇两个大项目比赛。本报记者 黄连广 本...
和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