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兴胜
炎炎烈日,和县天门大酒店内,国家级“非遗”东路庐剧的省级传承人——武道芳浓墨重彩,为马鞍山市“小记者采访团”现场表演传统庐剧《状元游府》片段,赢得大家一片喝彩。
“兴趣是学艺的最好老师。”那是一个贫穷而富足的年代,武道芳还是个活泼好动的十来岁的小姑娘,只要没事就喜欢趴在乡文化站的窗口,听老艺人教歌唱戏,留心听着记着,由于天资聪颖,一学就会。 1957年,她顺利进入和县庐剧团,跟着刘春华、黄少年两位老艺人学唱庐剧,工青衣花旦,学唱传统折子戏。由于刻苦好学,她很快担当《薛金玲》主角。东路庐剧日后绽放出一朵“迟开的山花”,少不了像武道芳这样的“戏痴”。
退休后,武道芳更多的时间是思考琢磨庐剧与其他姊妹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等戏曲唱腔的差异,感到庐剧唱起来很僵硬,尾声不足,而其他剧种唱腔余音绕梁,悠长不绝。她于是大胆尝试,将和县民歌隽永的水乡韵味融于庐剧寒腔、二凉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东路庐剧韵味十足,行腔细长。令她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改,竟迷倒成千上万的观众。乡下许多小剧团也竞相邀她来团演出。她来到哪个民间剧团,哪个剧团就红火,在乡间搭就的舞台,观众里三层外三层争看她演的庐剧。有人编了顺口溜,形容当时她的演出盛况:“男人要瞧武道芳,打着赤膊往里扛;女人要瞧武道芳,淘米摸不到米瓮缸;老头子要瞧武道芳,犁田三双并两双;老奶奶要瞧武道芳,喂猪不晓得撒猪糠;小孩子要瞧武道芳,拉牛找不到栓牛桩;文人要瞧武道芳,拿笔做不出好文章。”1995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收录她的名字,评价她大胆地把当地民歌腔调糅进庐剧唱腔,丰富了庐剧腔调,其唱腔柔和,吐字清晰,表演真挚感人。那个时候,合肥海威特音像公司还特地为她制作音带。 “他们发行我演唱的庐剧音带,要拿火车皮拖,只要有华人爱听庐剧的地方,就有我的演唱的(音)带子。 ”武道芳回忆起此事不无自豪。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武道芳这位年届古稀的老人谈到东路庐剧传承时,非常诚恳地说:我很想把自己这一套唱腔流传下去。去年2月,她成立了“武道芳艺术团”,带着弟子到基层为群众表演庐剧,今年以来,她和她的剧团已演出庐剧150多场,满怀激情地活跃在乡间庐剧舞台上。
新闻推荐
9月25日下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审议全省法院刑事审判工作情况报告——落实司法为民 促进司法公正
■ 本报记者 高城刑事审判工作是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及列席会议的...
和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