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何珂
春节将至,置办年货成为消费者一年一度的“必选程序”。走访中记者发现,各大商超的食品专区品种丰富,菜市场内,灌香肠、腌腊肉的生意也红火起来。食品是市民采购年货的重点,然而去年的“毒生姜”“假羊肉”“速成鸡”等事件,仍让消费者心有余悸。如何确保食品消费安全、再安全些,成为社会各界的集体呼喊和广大消费者最热切的期盼。
盼“舌尖市场”安民心
“以前是想吃什么吃不到,现在品种繁多,什么都能吃到,却有很多不敢吃了。 ”在合肥市潜山路一家超市内,正在采购年货的许阿姨说,“现在食品包装精美,袋子上的食品成分复杂,好多看不懂,特别是添加剂,那些化学名词更让人困惑。 ”
1月7号,记者走访省城市场发现,食品种类繁多,从新鲜蔬果到蜜饯干货,从膨化食品到牛奶果汁,从糕点罐头到调味保健等数不胜数。不少大型超市内,甚至开辟了进口食品专区。 “人们越来越讲究生活品质,对食品也是一样,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食品安全问题,进口食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安全的渴望。 ”在祁门路一家超市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过,去年洋奶粉遭遇的危机,也让不少消费者措手不及。
食品安全遭遇了信任危机。合肥市包河区万振逍遥苑小区的陈阿姨在自家院子里开辟了一处小菜园。 “种点青菜、辣椒、小葱,虽然品种不多,但自己种的,吃得安全放心。 ”省城白领王小姐喜爱自己做蛋糕、酸奶,“原料、工具都从网上买来的,虽然制作过程比较麻烦,但是自己动手更加放心,至少没有植脂末和‘皮鞋\’。 ”王小姐告诉记者,自己有段时间在外面下馆子,都不敢点猪肉类食物,感觉不放心。 “每次妈妈从老家来合肥,都会带着土鸡蛋、土猪肉给我。 ”
业内人士表示,食品安全一直是消费者比较关心的领域,一方面,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不断,消费者提高了警惕;另一方面,随着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健康方面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控食品源头添保障
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但毋庸置疑,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
“从源头上抓蔬菜安全,重点是抓农业化学用品的投入监管。 ”和县蔬菜产业发展局党组书记王恩科表示,农药进入和县市场,必须做到企业备案、产品备案。“只有将生产厂家、剂型、登记证号、适应品种等信息录入监管软件平台经核查合格后,才能进行销售。 ”王恩科告诉记者,以省质检中心为主,县相关管理部门配合,各镇设立专业检测站,重点蔬菜产地、重点蔬菜批发市场配有检测点,目前,和县已形成覆盖县、镇、基地、市场的“四级”检测网络。 “不仅如此,每个村都配有一名植保员,加大对蔬菜安全的宣传与培训,提高菜农的质量安全意识,全面保障蔬菜质量安全。 ”
安徽快餐连锁店老乡鸡为保障食品安全,探索出两段式养殖办法。“公司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药品、培养、技术服务,农户自建一定规模的鸡舍,饲养120天,公司将成鸡回收后,再饲养60天,进行育肥和净化处理。 ”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说,为了规范管理,老乡鸡还将收售的每只母鸡配上一个“身份证”,每只鸡腿上都装有一个腿环,消费者打开腿环,就可以通过网站查询到是哪个农户饲养、品种名称、鸡龄、饮用水源等具体信息。“虽然一体化养殖模式资金链大、环节众多,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但一体化养殖从源头保障了食品安全,将生产环节掌握在自己手上,食品安全可控性高。 ”
“保障食品安全,关键在于从源头上避免问题,即从生产食品的农户开始,引导他们进行科学安全的生产,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第一道屏障。 ”王恩科表示,追根溯源才能为食品安全筑起坚固的“堤坝”。
谋社会共治创成效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把食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来谋划。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本”,安全是食品消费的关键。省餐饮协会副秘书长徐平表示,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 “对于餐饮业而言,食品安全就是一条生死线。加强对企业的宣传,让企业主体形成食品安全意识,才能让‘盘中餐\’令人放心,让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更上台阶。 ”专家强调,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向好,但食品消费量大面广、产业基础“小、散、乱、低”、产销秩序尚不规范、诚信环境相对缺失、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滞后、监管能力薄弱等仍是制约食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更高的保障水平。
“提升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各方都有不同的责任。 ”安徽省社会学者王开玉指出,在责任体系建设上,管理者必须依法履职,同时做好宣教和信息公开;生产者必须对其生产的食品负责;消费者应当具备安全意识、科学常识和理性判断。 “要构建一个各方有责的完整的责任体系,人人履责,才能营造全过程治理和食品安全长治久安的社会氛围。 ”
徐平表示,强调社会共治的同时要提高政府监管的严格性、有效性和公正性,使监管公信力成为社会共治的推动力,增强广大群众参与社会共治的积极性。还应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切实强化打击手段,主动出击,以严惩重处的高压态势有效遏制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同时,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应广泛普及科学常识,创造食品理性消费环境。
·链接·
生活中常见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平时我们所吃的食品,都有可能含有食品添加剂,因此,很有必要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它们有什么作用,一般用在哪些食品中?
防腐剂:常用的有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二氧化硫、乳酸等。用于果酱、蜜饯等的食品加工中,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以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
抗氧化剂:常用的有抗坏血酸(维他命C)、柠檬酸异丙酯、特丁基对苯二酚。可用于食用油或饼干、蛋糕等,防食物变坏,延长保质期。
着色剂:常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靛蓝等。它可改变食品的外观,使人增强食欲。
增稠剂和稳定剂:可以改善和稳定冷饮食品的物理性状,使食品外观润滑细腻。
营养强化剂:可补充和增强食品的某些营养成分如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婴幼儿配方奶粉常含有各种营养强化剂。
膨松剂:常用的有碳酸氢钠、碳酸氢铵、复合膨松剂等。部分糖果和巧克力中添加膨松剂,可促使糖体产生二氧化碳,从而起到膨松的作用。
甜味剂:常用的人工合成的甜味剂有糖精钠、甜蜜素等。目的是增加甜味感。
酸味剂:部分饮料、糖果等常采用酸味剂来调节和改善香味效果。常用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等。
▲ 1月8日,六安市一家超市内的进口食品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
本报见习记者 温沁 摄
新闻推荐
安徽省出台全国首部“治超”地方法规◎ 政府“治超”不力领导将被问责◎ 超限超载等违法行为从严处罚
◎ 政府“治超”不力领导将被问责◎ 超限超载等违法行为从严处罚
和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