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宝元
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学院主办的第三届安徽文化论坛近日在合肥召开。来自省内外的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创新与大湖名城”的主题,就合肥市历史文化资源整理、保护与开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城市文化转型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与会专家对有巢古国、庐州古城的历史演变,周瑜、包公、李鸿章、刘铭传等地方名人文化,环巢湖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淮军文化的开发利用等作了精心梳理。专家认为,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合肥成为名副其实的 “大湖之城”“环巢湖文化圈”为城市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巢湖流域有和县猿人遗址、银山智人遗址和凌家滩遗址,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合肥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淮军摇篮”著称,加大对环巢湖文化资源的发掘、整合、优化与利用适得其时。合肥要进一步打好“巢文化”牌、打好“包公”牌,打好“淮军”牌,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质,树立城市形象,集聚发展力量,推动城市发展。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与会专家就推进全民阅读、企业文化建设、庐剧的传承与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等进行了广泛交流。专家指出,合肥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注重文化生态建设,在大力发展高端、时尚、现代文化的同时,要更加扶持基层、民间、传统的大众文化,逐步构建起“草灌乔”共生共荣的文化生态。要挖掘与再造城市与乡村日常文化“自有”形态,让文化在城乡之间流动起来,在城市里再造平息“乡愁”的田园风光,在农村里再造平息“城愁”的公共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对路子的服务,创建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与会专家就会展经济、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等作了认真研讨。专家认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培育和壮大一批有前景、有技术、有创意的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合肥市是首批“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智能语音产业基地项目、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项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项目、全球“音谷”声音创意产业基地项目等四个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项目通过文化部验收,文化产业一直保持高增长态势。要重点发展出版印刷发行、广播影视、工艺品制造、文化旅游、创意设计、数字动漫、智能语音、广告会展、娱乐休闲等九大产业,构建具有特色鲜明、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新兴文化产业体系。
在城市文化转型方面,与会专家对合肥市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建设路径、文化品牌创建等作了交流发言。专家认为,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需要一定的文化环境与之相匹配,要求价值观念与制度的变革,同时这种变革也意味着整个文化的转型,城市文化建设也因此被赋予了知识城市、智慧城市、学习型城市、宜居城市等新内涵。专家指出,合肥市经济实力突出、科教资源丰富、文化产业投资水平处于全省首位,文化转型基础坚实,应将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城乡居民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和文化民生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消费转型,文化制度体系完善等作为重点,将文化生态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媒体融合、文化产业转型等作为实践路径,促进传统文化重生与再造,让文化转型引领合肥“大湖名城”新发展。
新闻推荐
■ 本报记者 贾克帅一身朴素的制服,一口浓厚的和县方言;爱学习,爱写作,更爱助人为乐;看似其貌不扬,竟是献血牛人。这就是马鞍山市烟草专卖局钢城分局花山管理所的市场管理员许祥贵,10年来他坚持献血...
和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和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