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司法局侯沪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以文化为载体,以法律法规为内容,用人性化、艺术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倡导和弘扬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而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一种文化,具有宣传、教育、引导、激励和娱乐等多种功能,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建设法治文化,需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在融合中大力推进。
一是与发展大局相融合。积极推动法治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建设,使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相融合,提升法治文化建设的影响力。比如,在实际操作中,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通过开展“法治大讲堂”、“法律六进”等系列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提升全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跟踪“五城”同创步代,将法治文化作为引领“五城”前行的风向标;服务改革需要,加强引导与传导,增强各级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的意识,切实发挥法治文化对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是与法治实践相融合。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有效整合各方面的普法依法治理的优秀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依法整治事关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引导群众在事实与真相面前信法、尊法,夯实法治文化的建设土壤。组织引导群众参与法治实践,开展多层次多领域法治创建活动,助推社会治理法治化;选派律师担任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法律顾问,把帮助制定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过程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主线,培育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公、检、法、司加强联动,精选本地司法案例,讲述群众身边的法治故事,大力开展以案释法活动。同时,司法行政系统可依托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将法治文化建设与人民调解、社会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等工作有机融合,进而形成具有调控与教化、引领与传导的法治文化。
三是与多元文化相融合。依托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推进法治文化传播。把法治文化列入机关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廉政建设之中,着力打造法治文化品牌。定期举行送法治电影、法治书籍、法治讲座、法治演出等进社区活动,建设社区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一条街,充分展示法治文化的深刻内涵。组织大中小学生开展法治书法、征文、演讲、主题班会、模拟法庭等各种法治文化活动,努力培养青少年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通过加强企业法治阵地建设,提高经营管理人员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能力,构建诚信守法经营的企业法治文化。整合农家书屋与法治书屋,利用法律图书角、宣传栏、法治文艺等平台,大力宣传法律文化中的优秀养分,让农民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关注转变。
四是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法治文化来自于群众,回归于群众。要始终把群众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推动主力、体验主角、受众主体,充分尊重群众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首创精神,积极搭建公益性法治文化平台,依托重大节庆和民间文化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法治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法治文化中自我展示、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要依托各类载体和形式,提升法治文化的大众性、娱乐性和广泛性;精心培育根植群众、服务群众的法治文化平台,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的生动鲜活的法治文化创新经验,努力增强法治文化的时代性、鲜活性、生动性。
五是与新兴传媒相融合。顺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实行与新兴传媒发展融合,是加快法治文化建设的战略抉择。一方面,要利用文化阵地“硬设施”和“软实力”,在各类楼宇广告、户外电子显示屏、公交站台、移动TV、互联网、手机平台等媒体,广泛传播法治文化。另一方面,要结合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介,实行“指尖上”的传播,发挥传播的“蝴蝶效应”,全方位拓展、立体化辐射,使法治文化从灌输式、被动式向感性共鸣、理性思考、自觉接受方向转化。同时,通过热线、博客、论坛等与群众进行交流,实行“私人定制”,逐步转变单向、集中、虚高的方式,让法治文化建设细致入微、多点开花。
新闻推荐
核心提示今年以来,示范园区加大工业企业升级力度的同时,谋求发展平台的转型。一方...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