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前来参加安徽省政协会议的委员继续就热点话题或关注的焦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记者的采访中,城市交通拥堵、电子垃圾回收、社区养老和乡村教师的待遇等问题,纷纷受到关注。
1
建议延伸三条路 缓解交通压力
目前,随着肥西、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区等区域经济的发展,往返于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上班族数量日益增多,同时私家车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导致老城区和新城区的几条主干道几乎一直处于拥堵状态。特别如金寨路高架、马鞍山路高架,上下班高峰时期,几乎成为慢行通道。即使在非高峰时期,几条主干道也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所以延伸几条主要道路,增加往返老城区和新城区主干道,以缓解当前交通拥堵问题,势在必行。为此,省政协委员靳素华建议,延伸合作化南路、宿松路等交通要道,以缓解交通堵塞。
靳素华经过调查后认为,合作化南路南延,可缓解金寨路高架的压力。“开车到过金寨路、南二环、合作化南路交叉口区域的市民通常会发现交通有些混乱,合作化路下桥路口复杂,两条大路交会处金寨路南段交通压力巨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合作化路没有继续南延的道路。”肥西路南延与金寨路打通。“肥西路由于多种因素,被断成了多截。近几年,合肥市相关部门已经着手对这条路进行改造,去年刚刚完成肥西路跨南淝河的接通,南延规划一直未实施。”而宿松路则是合肥市南向发展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当前锦绣大道至始信路约6100米路段一直未打通(特别是锦绣大道到紫云路一段)。
针对以上情况,靳素华建议,1.合作化南路南延工程北起祁门路,南至繁华大道,全长约3.7公里。“打通后,合作化路将有效减轻金寨路高架交通压力。”2.肥西路南延工程尽快实施,与金寨路打通,缓解老城区的交通压力。3.宿松路北至锦绣大道,南至始信路,打通后将有效缓解老城区和新城区的交通压力,势必会成为新的主干道。
2
规范电子垃圾回收处理 刻不容缓
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成为日常用品,电子垃圾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会产生严重的危害,这已经成为共识。而随着工业生产及生活家电的更新换代,产生的废电视、废冰箱、废洗衣机、废空调、废电脑、废手机等电子垃圾也日益增多,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置已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对此,省九三学社带来一份关于电子垃圾处理的集体提案。
在提案中,省九三学社的委员认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安徽省经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企业拆解的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脑五大类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为157万台。而安徽省2014年废弃的上述电器电子产品总量超过600万台。
而经由正规企业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回收率仅为1/4。其余的电子垃圾或作为普通垃圾处理,或被个体小商贩和小作坊回收。一方面,个体商贩和小作坊在回收拆解提取贵重金属过程中,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大量资源被严重浪费。废弃电子垃圾蕴藏的经济价值堪比“矿山”,比如一吨矿石里含有约5克黄金就可称为富矿,而在一吨电视机主机板中,黄金的含有量至少在80克,有的高达150克,在笔记本电脑中,除了黄金,还有25%左右的铜、50%左右的可再生塑料。
该提案建议: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管理机制。首先要加强电子垃圾回收体系建设,针对电子垃圾处理环节制定详细而又规范的操作标准和排污标准,最大限度减少电子垃圾的污染。2.充分发挥社区作用,试行专项回收和清理整顿。3.加大对正规回收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政府对正规企业在融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助其解决资金流转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对正规企业的减税、免税力度,加快拆解补贴的更新速度,尽快将手机等新型电子产品列入拆解补贴名单,促使正规企业较快进入盈利阶段,使电子垃圾处理行业走向规范化。4.加强引导和管理,建立小商贩和正规企业联合体系。小商贩在电子垃圾回收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5.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3
让社区成为 养老事业的主阵地
养老事宜在我国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这项工作更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参与、协作和协调。对此,省政协委员张汉明建议,建立及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团队。
2014年,国家商务部、财政部决定在全国部分省(区)开展采取设立基金方式发展市场化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工作,并将安徽列为8个试点省(区)之一。无疑,这是改善养老服务一个很好的契机。为此,张汉明除了提出建立养老事务局及地区养老事务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议外,还提出建立及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团队、住所及活动场所、综合服务网络以及举办社区老人服务相关课程和培训。
张汉明表示,建立及健全社区养老服务团队包括,建立社区老人医疗团队、护理团队、专职医疗服务团队、义务工作队等。“在市、地区、乡镇等不同地方建立社区老人医疗团队,培训有志从事社区老年医学的医生,组织社区老年医学服务团队,协助、推动及支援各级各地的社区老年医学服务,推进社区老年医学发展。而专职医疗服务团队,成员包括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治疗师、足疾治疗师、社会工作者及临床心理学家等,协助开展社区老人康复服务。”张汉明解释说。
建立养老住所及活动场所是指,按照老人不同的健康、家庭和经济状况及其意愿,为老人妥善安排住所,尽量安排老人在社区原住处养老,让老人家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社区养老,由自己的亲人照顾。包括,护理养老院、养老院及老人日托中心、社区康复服务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在不同居住地方设立老人活动中心,让健康的老人家有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中心可提供阅报、观看电视、下棋和上网等服务,并可举办一些进修活动,集体和旅行活动让老人家开开心心地参与。中心也可安排医务工作者进行家访,探望留守在家的老人家。”
张汉明提出的建立及加强老人综合服务网络是指,包餐到户、家居清洁服务、邻舍互助计划、平安钟服务。
而无论是之前的各种建议,还是最后一项举办社区老人服务相关课程和培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社区是发展养老事业的主要阵地。
4
乡村教师 工资水平需提高
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采取了多种措施,完善农村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但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乡村教师存在着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职称晋升难、老龄化等问题。对此,省政协委员何宗文从三个方面提议为乡村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一、要优化乡村教师工资结构。按照相关政策增加教师工资。将70%的绩效工资与职称脱钩,与岗位工资合并,作为基础性工资。在有条件的地方增加“绩效奖励金”预算,奖励奋战在一线讲坛上的教师,多劳者多得。
二、要降低职称在工资中的权重。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工作量最大、投入最多的往往是职称相对较低的年轻教师,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对乡村教育的热情,是乡村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和解决教师老龄化的关键。而职称工资所占权重过大,难以调动广大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
三、要真正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建立乡村教师向城镇流动的常态化机制。作为乡村教师个人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个人考核,或建立选拔机制,使教学优秀的乡村教师有可能进入城市中心学校。建立城镇教师向乡村流动的常态化机制。落实“县管校聘”制度,并作为组织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制度保障,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鼓励有志青年投身乡村教育事业,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兵分多路进行探访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