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伴随着马鞍山230万人民热切的目光,坐拥长江岸边得天独厚港口资源的郑蒲港新区拉开了建设的帷幕。
六年后,拔地而起的高楼厂房、纵横交错的柏油马路、错落有致的景观绿化带、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一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城已在长江岸边傲然挺立。
从无到有,从萧条到繁华,郑蒲港新区勾画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壮美图画。而在这幅图画上,“绿色”是最厚重的底色。郑蒲港新区按照“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发展定位,认真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精神,正确处理园区建设、城乡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于区域开发的各个过程,融入城乡建设的每个细节,全面推动新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
现如今,在郑蒲港人的眼里,城乡正变得越来越美;在外来客人的心里,郑蒲港正成为一方投资的热土。在新的起跑线上,郑蒲港新区正用生态与发展的“双翼”,张开绿色怀抱等你来。
■文图/柴胜松熊亚民陶建
行走在郑蒲港新区,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路上总有绿树、花草相伴。在这里,绿色已不仅仅是“养眼”的视觉传达,更是新区保护生态环境的天然屏障。
自建立以来,郑蒲港新区以人为本,发展经济决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把如何将生态优势转为后发优势,推动郑蒲港新区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要课题。
坚持规划引领,充分应用“减规划”理念。郑蒲港新区抢抓长江经济带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机遇,以“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为战略引领,组织开展了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编制了概念性总规、起步区详规、土地、产业、港区等30多项规划,对3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确立了工业区、商住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4:3:3的比例,把主体功能区、生态红线、城市规划蓝线及绿线作为产业布局的前置条件,严格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结果进行生产力布局,努力实现生态优先、产城一体、宜业宜居目标。
确定水系保护生态廊道。新区根据园区内生态水网现状,确定了“廊—轴—片区”的生态框架,以长江、太阳河、姥下河、牛屯河4条主河流及其岸线为生态廊道。新区划定了包括长江沿岸西侧在内的75平方公里的禁止建设区域,1.5公里范围内为湿地及绿化带,严格限制在长江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中重度化工项目。
为维护新区整体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所需要的用地面积,做到最大程度地保护和控制,郑蒲港新区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1017.90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20.36%。其中,公园绿地面积735.28公顷,占园区建设用地的14.71%。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5%。
“生态发展”的总体取向确立,从此,郑蒲港新区的宏伟战略中,“生态”摆上了突出位置,成为耀眼的名词。每年年底的生态会议,更是成了总结上年生态文明建设、部署下年工作计划的规定动作。
碧水、蓝天相映,生态、产业共荣。走进郑蒲港新区,就仿佛步入了一幅绿意盎然的秀美画卷。这边,港口码头一派繁忙,江上船舶往来穿梭,南北两条宽20米的绿化带像一个绿色的画框,将港口嵌在其间;那边,宽阔的柏油马路纵横交错,省级生态村、市级生态特色村、精品村像一块块碧绿的翡翠,点缀在田畴沃野之上。在郑蒲港新区,生态、绿色的理念早已融入每一个郑蒲港人的骨子里。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环境治理,整治突出问题。新区强化领导,构建河长制工作推行体系,设立县级河长4个,镇级河长12个,村级河长44个,放置河长公示牌68个,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定期巡河、督办等7项河长制度。2017年7月份以来,县级河长带队巡河40多次,特别是长江段,水利、港航等部门坚持每天至少1次巡查堤防,并在沿线堤防上设置了12个监控探头,切实掌握实时状况。截至目前,共受理群众举报26件,拆除河道围网、堤防上违法建筑和设施150多处,搬迁堤防上养殖户20多家。
为进一步加快造林绿化步伐,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绿色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自成立以来,新区加大林业工作力度,落实林业“三增”工作,完成造林任务1.2万亩、四旁植树2000亩、低产林改造1000亩、中幼林抚育1725亩、绿色长廊83公里,现两镇共有林地面积3万余亩,街道树冠覆盖率达30%以上。同时积极落实林长制,推动沿线兴林护林,确保了新区林业可持续“常绿”。“十三五”期间,新区将进一步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确保长江生态防护林面积增加25%以上,同时积极协助和县加大对林木、林地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营林,严格控制森林采伐,提升森林生态效益,保护长江沿岸生态环境。
新区推进非法码头整治和岸线常态化管理,辖区内12家非法无证码头已按时间节点全部拆除,做到拆除到位、清场到位、防反弹到位和复绿到位。按照陆域巡查每周不少于2次,水域巡航每月不少于3次的标准,认真做好岸线巡查工作,全面落实“守岸有责”。
新区还全面开展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大排查行动。今年4月份以来,新区环保局牵头,水利局、港航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协助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对长江沿线所有港口码头和涉河建筑40多处进行了逐一排查。同时,结合河长制、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发动基层村组织加强巡查,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构建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机制。
马鞍山创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固态硬盘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企业,去年12月正式签约,一期项目租用新区标准化厂房,投资价值2亿元生产设备,建设集成电路SSD智能制造及FLASH高端封装测试生产线4条,今年6月投产,建成投产后,预计年缴纳税收3000万元。
二期项目在保税区拿地100亩,投资价值5亿元生产设备,计划建设集成电路SSD智能制造及FLASH高端封装测试生产线8条,预计2019年投产,二期项目建成运营,可实现年进出口额4亿美元。“我们就是看中了郑蒲港新区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环境才过来办厂的。”该公司负责人于立坤说。
在郑蒲港新区,所有的招商引资入驻项目都要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一律拒之门外。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各类研发平台培育引进力度,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效率、动力变革,起步区内在建重大项目22个,建成投产项目18个,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为主,配合有文化旅游、改善民生以及传统制造业升级,环境风险与负担低。
安徽紫泉智能标签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收缩标签的企业,这家企业很重视环保工作,投入500多万元购买了废气处理设备,并建设了废料处理池,同时落实转移转运制度,并配备了安全环保专员。该公司厂长殷华峰说,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要全面落实各项环保制度。新区立足服务,强化环保监管。招商、环保等部门联动,指导企业环保设施的及时上马,做好相关环节、手续的服务工作,确保企业在落户后第一时间环保达标,指导紫江复合材料和紫泉智能标签上马三级过滤+沸石转轮系统+RTO系统,对废气进行处理。
新区还重视工业废水处理配套,辖区所有道路、住宅小区、工业企业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污水管网均随道路建设到位。成立以来,新区累计建设58公里的主管网,支管网320公里,在企业排放口100米范围内均有支管铺设到位,每隔40米设置检查井,在接驳和重要分支处也设置检查井方便后续运行维护;企业的入户管线均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10座分布式中小型污水处理厂正在升级在线检测系统设备。
下一步,郑蒲港新区将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特别是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园区,为新区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持续动力。
抬头,蓝天白云;放眼,绿树红花;俯身,清波碧水……这对生活在郑蒲港新区的人而言,已不是什么新鲜景致了,更像是一种“新常态”。
新闻推荐
6日21日上午,市民许先生致电本报热线称,去年上半年,相关部门陆续对安居路沿线的路灯进行了重装,其中安居路南段的路灯装好已...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