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马鞍山经开区蒙牛20万吨鲜奶项目建设现场。
推出“标准地” 项目加速跑
截至目前,马鞍山市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约占全省“标准地”供地总量的80%
记者 任德玲 通讯员 李珊珊
工程机械紧张作业,运土重卡来回穿梭……尽管冬日寒气袭人,但马鞍山市项目建设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颠覆传统供地模式、加倍提速项目审批、显著降低制度性成本……在马鞍山,几个月的时间,一个个工业项目落地开花、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如此高效的速度,源于“标准地”带来的制度变革。
今年以来,作为全省“标准地”改革试点的唯一城市,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推行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区域评估,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的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实现了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的有机统一。
截至目前,全市共挂牌出让工业项目“标准地”34宗1910亩,占全市新出让工业用地的43%,约占全省“标准地”供地总量的80%。
拿地即开工
迈入工业项目“标准地”时代
“474.7万元,成交!”6月19日,位于郑蒲港新区团结路与团结西路交叉口东南角的一块“标准地”成功出让,成为马鞍山市首宗以“标准地”模式出让的地块。交地不到一个月,位于该地块的郑蒲港新区中兴5G项目正式开工,比合同约定日期提前了近3个月。
……
拿地即开工,项目加速跑。
今年3月,马鞍山市在全省率先出台《马鞍山市加快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探索试行工业用地“标准地”制度,通过标准化工业项目用地条件,优化审批监管流程,加速工业项目快速落地,促进生产要素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
与以往土地出让不同的是,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除了地块基本情况和规划指标要求外,还增加了容积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环境标准等明确标准要求,带地一起出让,“明码标价”让项目“进门”。
为进一步落实落细“标准地”改革相关工作,今年2月,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印发《马鞍山市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工业项目“标准地”应该具备投资强度、亩均税收、能耗标准、环保标准等各项指标“门槛”。并按照“事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做承诺,事后强监管”的原则,对工业园区项目实行标准地出让制度。
按照“先试点、经验总结”“后全面、改革优化”的模式,此项硬核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合保税区等重点区域范围内新出让的工业用地、仓储物流用地启动实施。2020年,全市省级开发园区按照“标准地”出让的工业用地不低于新出让工业用地面积的20%,国家级开发园区按照“标准地”出让的工业用地不低于新出让工业用地面积的30%;鼓励其他工业用地实施“标准地”出让制度。
“工业用地带着指标出让并非新鲜事,但能耗标准、环境标准则是在标准地改革中首次亮相。”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认为,改革的最大亮点是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规定政府在出让土地前,完成所涉及行政审批的所有事项,既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引擎”。
审批再提速
助力项目建设驶入“快车道”
曾经,工业企业投资项目用地行政审批等环节因为耗时费力,一直为项目投资方所诟病。而拍下“标准地”,意味着所有需要企业去办理的审批事项,都由政府部门人员一揽子打包办理。
为有效保障“标准地”改革工作顺利实施,此前,马鞍山市全力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缩短工业项目落地时间,提升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朱然文化公园■山南小学402班盛泽睿小记者13012指导老师林立妹朱然文化公园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就在我们学校的北面,它是一...
马鞍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鞍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