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
3月17日,成都首届绿色殡葬公益大讲堂第三次讲座,邀请了60名成都市民前往成都市某公墓探讨殡葬新风。
84岁的成都市武侯区市民赵先亮与社区的老伙伴们带着水杯、点心,在漫山遍野的桃花中漫步、拍照,玩得很开心。“到了我这个年纪,是该考虑下百年之后的事了。”赵先亮坦言。
A
“生态葬”正逐渐被老人接受
对于赵先亮来说,选择“生态葬”(即树葬、花葬、草坪葬、海葬等)毫无压力。“我百年后一把灰撒到土里河里都可以。”赵先亮说,夫人已过世多年,随着自己年岁越来越大,也打算给儿女讲讲自己对百年的想法。
成都首届绿色殡葬公益大讲堂共设4期讲座,每期约60名市民参加,其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草坪葬有没有碑?”“‘生态葬\’还要不要骨灰盒?”“是一个人的骨灰放一个位置,还是所有人的骨灰都放一起撒地下呢?”大家在参观墓地时,边走边问。
2002年,到可可西里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进行环保志愿服务的成都人冯勇,在营救队员时不幸遇难,而后葬在该公墓。“这事对我触动很大,别人生命都献出了,我们也该做点什么?”该公墓负责人表示,从那时起每年就开始捐赠生态墓地给热爱环保的人士。至今,该公墓已捐赠15次生态墓地,有1000多个墓穴被市民领取。
“生态葬”很环保,以草坪葬为例,原来草坪葬地面有单个15厘米的高墓碑,后来变成集体一个大墓碑,最后变成没有墓碑了。“这次来参加绿色殡葬公益大讲堂的老同志中有60%能接受‘生态葬\’。”成都市武侯区老年协会副会长王光文介绍,选择墓地更多是精神层面的需求。这次来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老年人,接受得了。
B
自觉选择“生态葬”尚需时日
记者调查发现,要让大家自觉选择“生态葬”尚需时日。
一个普通墓地占地约1平方米,而一个“生态葬”墓穴不足0.1平方米。“生态葬”节约大量土地,政府部门积极推动,省民政厅已连续多年组织省内公墓向群众免费提供生态葬墓穴。2013年,成都等10个市州的14个公墓,在本辖区范围内免费向群众提供鲜花葬等墓穴800多个。2014年,全省每个市州至少向社会提供了50个免费生态葬穴位。不过,记者电话询问了所有公布捐赠免费生态葬墓地的公墓相关负责人,据他们说,效果不太理想。
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前来祭扫的市民,仅2人明确表示,会考虑为去世的亲人选择“生态葬”,但前提是尊重老人意见。“有条件的一般不会选低价墓,没条件的省钱也要买好墓地。”中国殡葬协会公墓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厚葬观念在群众心中根深蒂固,改变这一观念尚需时日。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认为,一方面要加大“生态葬”宣传,另一方面应当将环保的方式做得更庄重来告慰逝者及亲属。
“大家晓得‘生态葬\’这个概念,但不晓得具体和谁联系。”成都老年大学65岁的学员胡燕琴告诉记者,这次参加成都首届绿色殡葬公益大讲堂活动,才首次近距离接触了“生态葬”。此前三年,胡燕琴还代表所住小区群众给成都市政府和市民政局写信,希望开展绿色殡葬,“我都不晓得成都‘生态葬\’已搞这么多年了。”胡燕琴一路拿着相机不停地拍照,准备回家给小区邻里介绍一番。
C
“殡葬祭”也要绿色生态文明
最近两周,正是清明祭祀高峰期。记者走访成都市、眉山市、泸州市等地公墓发现,各地公墓纷纷开展“鲜花换纸钱”“时空信箱”“黄丝带”等活动,倡导文明祭祀,放鞭炮、烧纸钱等旧习俗正在逐步变为网上扫墓、鲜花祭祀等文明、环保的方式。
在泸州市某公墓,巨大的宣传牌写着“绿色、惠民、生态、人文”等标语,而宣传牌前是黄色、白色的菊花。为了提倡大家用鲜花祭祀,公墓准备了不少鲜花,已基本杜绝了焚烧纸钱、燃放爆竹等行为。
祭扫方式在改变,祭祀物品也在不断更新。在眉山市某公墓,市民黎敏将一个黄色信封投入公墓大门前的一个大信箱。信箱大约1米高、0.5米宽,上面写着“时空信箱”四个大字。黎敏说,信纸从公墓免费获得,他在信中写下了对逝去母亲最想说的话,借此寄托哀思。
网友勤勤打开手机上的APP“爱佑汇”悼念亲人。“这个APP可以提供远程悼念等服务。”勤勤说,还有不少祭祀网站,只要注册成为会员,按照提示可为亲人建立一座永久的网上纪念馆或网上墓地。在网上祭拜,可以选择点歌、上香、献花、祭酒等方式悼念。“提倡绿色、生态殡葬,并不只是在葬这个环节,我们要在‘殡葬祭\’全过程都做到绿色生态才行。”省民政厅副厅长廖永康说,今年将加强“殡葬祭”三位一体的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①逝者家属在成都长松寺公墓用鲜花祭奠亲人。
②凤凰陵园倡议市民文明祭祀。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刘 星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 吴传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星)3天清明小长假,四川各大景区天朗气清,游客出游热情高涨。除了传统的祭扫墓园和赏花踏青,四川省城市休闲游、近郊游、主题游、乡村游都异常火爆。今年初,黄龙景区、九寨沟景区、青城山-...
眉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眉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