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聚居点助力村民脱贫攻坚。
刘毅(左)正在与村干部交流。
唐序林正在清扫猪舍。
刘毅正在喂羊。(资料图片)
刘德明家的旧房子。
黄云成检查楠木树生长情况。
刘德明一家的新房子。
本报记者 郭侨 梁昊 钟烨 杜沁莲 文/图
松峰乡
雀岩村
勤奋有为贫困户 变身致富带头人
11月20日,在仁寿县松峰乡雀岩村村委会办公室里,村文书刘毅正在认真工作,“一边学习一边进步,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是我以前没想到的。”
今年1月,雀岩村村委会换届选举时,曾经是贫困户的刘毅被高票当选为村委会干部。在当地村民眼中,刘毅不仅通过勤劳和智慧实现脱贫增收,更是一名致富带头人,是村民学习的榜样与典范。
2013年,刘毅和妻子一起回乡发展养羊产业。两人东拼西凑了一笔启动资金,修建了200平方米羊圈,买了70只种羊。由于缺乏技术,一个月时间不到,70只种羊只剩下了6只。当年8月,一场大雨又将家中唯一的3间草房冲垮。就在刘毅举步维艰,对生活失去信心时,他家被确定为产业扶持的精准贫困户。
帮扶单位的驻村干部多次到刘毅家中关心他、开导他,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创业不能蛮干,要懂技术会管理才行。”
针对刘毅有文化、喜欢钻研和全村荒山荒地多的特点,驻村干部决定帮助他继续走养殖山羊的路子。
重新规划整治羊圈,学习山羊防疫治病知识……刘毅沉下心来学习技术,县畜牧局、乡畜牧站成为他常去的地方,每天上网学习也成了必修课。从羊病的预防治疗到商品羊的销售方式,他一步一步地学。2015年,刘毅争取到项目资金,扩大养殖规模,建成1100平方米养殖区、运动区和生产区;种草5亩,年出栏商品羊200只左右,家庭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
通过规模化养羊,刘毅脱贫增收,成了当地的养殖能手。“脱贫不能忘本。”刘毅说,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干部在关心他,是乡亲在支持他,现在,他脱贫致富了,就该回报乡亲们。他主动与条件差的养羊户结对,在品种、养殖技术和销售上免费提供服务。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把贫困户培养成种养殖能手,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组干部,是希望通过模范作用进一步激励贫困户脱贫致富。”该村“第一书记”汪福强说,贫困户身份的转变只是脱贫攻坚工作中各方力量汇集产生强大脱贫动力的缩影。
为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进程,面对群众行路难、水果销售难、生产生活用水难、增产增收难等问题,汪福强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迎难而上,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成立仁寿县甜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新建改建蓄水池18口、整治山坪塘5口、断头路2公里、漫水桥1座;带动村民调整产业结构,种植130亩爱媛38号,养殖1万多只跑山鸡和1千多只羊;聘请专家为村民开展种养殖培训,不仅提高村民的种养殖技能,还助力贫困户实现了从“等靠要”向勤劳致富的转变。
天峨镇
茶林村
扭转风气树榜样 调整产业促发展
11月21日一早,仁寿县天峨镇茶林村9组贫困户唐序林就忙碌起来。先送孩子到学校念书,再回到家中喂养家禽,顾不上歇口气,他又进了猪舍,喂猪、清扫。此时,他的妻子正在地里为刚出苗不久的油菜施肥。
唐序林曾是一名煤矿工人,随着镇上煤炭产业逐渐退出,他失业回家务农,生活变得十分拮据。在村上就业、产业双重帮扶下,他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并利用闲暇时间与妻子在20余亩撂荒地上种起了玉米、水稻、油菜等作物,还在家中养殖小家禽、商品猪。今年,唐序林仅务工收入就有5万余元,加上出栏了11头商品猪与100余只小家禽,出售了500公斤油菜籽,全家收入达到9万元,过上了殷实的好日子。
茶林村“第一书记”雷岗说,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133人,曾经,一些贫困户面对帮扶消极应对,让村干部很头疼。
要改变贫困群众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的态度,带强班子、转变风气是关键。雷岗挨个拜访党员干部,和他们促膝长谈,寻求解决办法;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增强支部凝聚力;为村民宣讲政策措施,消除他们的误解疑虑;与村两委一同调解纠纷、解决问题,增进村民对干部的信赖。
接着,雷岗与村两委多次研究磋商,为村里制订了产业发展规划,并按贫困户家庭实际情况制订了“一户一策”帮扶措施。村里还树立了脱贫模范,村干部定期和贫困群众交心谈话,让贫困户转变“等靠要”落后思想,学会勤劳致富。当前,村里的贫困户通过自身努力,收入全部稳定超过了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实现了“一超六有”。
村上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产业规划倾向于乡村生态旅游与水果种植,积极引进业主,吸引优秀人才返乡二次创业。当前,村里建起了两家高标准农家乐,种植了近千亩柑橘树,不仅实现了从传统农业低收入村到生态旅游村的初步转变,还为贫困户增收提供了便利。
该村8组贫困户钟水华患有慢性疾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从2015年起,她将家中近3亩土地流转给农家乐业主,每年能拿到2000余元流转金,再在闲暇时到农家乐从事服务工作,每天可获50-60元工资,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脱贫。
“当前,茶林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基本完成。”雷岗说,今后,茶林村通过多元化产业发展,不仅要摘掉贫困帽,还将成为美丽富裕的小康村。
长坪村
天峨镇
挖掘动力下决心 脱贫攻坚除穷根
“按照市场价,我家种的3亩地楠木树可以卖到200元至300元一株,如果全部出售,至少能收入4万元。”11月21日,刚搬进新家的仁寿县天峨镇长坪村4组贫困户黄云成算起了家庭收入账。
黄云成的新家位于长坪村村委会旁的易地搬迁聚居点。近段时间,村里5户贫困户陆续入住易地搬迁聚居点的新家,开始新的生产生活,重拾生活信心。
2015年,黄云成在驻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通过精准贫困户小额信贷项目贷款,购买了200株楠木树苗发展种植业。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在村里劳务输出的帮助下外出务工,另一个在村干部帮助下在家门口就业,成为一名交通劝导员。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和务工,黄云成一家3口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长坪村有4个村民小组,共369户1256人,其中贫困户26户85人。2015年8月,仁寿县公安局禄加镇派出所民警吴一萍被派驻到长坪村担任“第一书记”,与村干部一起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长坪村依托项目资金,硬化村、组道路4.2公里,新修渠沟和水管1400米,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不断发展种养殖业,其中柑橘、葡萄种植面积达300余亩,涌现出养殖大户9户。2014年末脱贫10户36人,2015年末脱贫5户16人,2016年末脱贫3户15人……昔日贫困户不断脱贫,让干部群众更加坚定了年底脱贫摘帽的决心和信心。
目前,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长坪村正在对从县道(简威路)到村委会的交通要道进行加宽,同时硬化户道和整治山坪塘,为村民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识经镇 石印村
扶贫干部勤走访 因户施策帮扶忙
石印村位于仁寿县识经镇东北部,辖6个村民小组,现有375户1160人,其中贫困户39户144人,是市定贫困村之一。“石印村属典型丘陵地区,道路交通因山而行,水资源缺乏,农业经济发展单一,没有集体经济收入,集体经济相对匮乏。”11月21日,该村“第一书记”高云飞说。
为帮贫困户脱贫,助贫困村摘帽,高云飞和村干部经常走家串户,逐一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并根据贫困户所需,为他们发展种植养殖业支招。
刘德明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高云飞和村干部的“重点照顾”对象。“扶贫干部常来我家里走访,并根据我家的实际情况,给予医疗救助、异地搬迁等帮扶,让我们不为看病和住房发愁。他们还鼓励我们参加技能培训,发展种植业。”刘德明说。如今,刘德明一家通过易地搬迁住上了新房,他和两个儿子也找到了工作,家庭收入不断增加。
在石印村,周登旭一家也找到脱贫路子,“儿子在外打工,我在家发展产业。我养了猪4头、羊2只、鸡鸭30只,一年下来,人均收入可破7000元。”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接触最多的就是扶贫干部。”贫困户李永彬激动地说,“村上通过扶贫政策,对村道扩宽进行规划;向移动公司申请专项优惠,保障贫困户家中基本的通话、上网需求;结合‘产品扶贫\’,致力于打造‘核桃种植\’基地,实现‘一村一品\’,提高我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作为石印村的‘第一书记\’,我有义务也有责任为石印村脱贫摘帽贡献力量。”高云飞说,他将不忘初心,和村组干部一起,为村民增收致富尽最大的努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郭侨)为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委、市委近期重要部署落地落实,加码加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11月17日,仁寿县召开脱贫攻坚迎检工作推进会议。县委副书记、县长顾贵鹏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要高度...
仁寿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仁寿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