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诗为心声。
历时3月、集中5天,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在为绵阳人奉上一道诗歌的饕餮大餐的同时,也给了绵阳一次让外界重新打量的契机。
诚如诗人卞之琳的诗句所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人们在绵阳以诗的名义集结,而绵阳又给了诗人们怎样的诗意?
签名、合影、访谈……这种明星般的“待遇”,诗人们已好久没有享受过了。这种情景在一座以“科技”命名的城市出现,不得不说是一种奇观。谁说“诗歌和钱毫无关系,必定受到冷落”?
本届诗歌节分为“预热活动”和节会活动。仅4月4日的启动仪式上,就有1300人参加。期间,80多项主题活动参与人数逾100万人次,“我为绵阳献首诗”活动征集到了2000余首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不爱读诗了。当年捧读诗集的情景,成了一种致青春的回忆。
这个夏天,一场来自诗歌界的盛会,搅动了一座城市沉潜已久的“诗情”。
有人说过,“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一座城市,人们对诗意的向往如此强烈,是不是也能说,从某种程度上,标注了一座城市的“质地”?
客观上讲,绵阳进入外界的视野,多年来一直是两个“符号”:长虹、地震。近两年来,绵阳密集的创新之举和推介活动,让“中国科技城”的声名越来越让外界知晓。
许多绵阳人并不 “服气”,认为能够代表绵阳的名片还有很多:比如,我们是全国文明城市、曾获得过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又如,我们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诗歌传统悠久的城市,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是高峰中的代表。
中国诗歌节,给了绵阳一个“讲述”绵阳的机会。
本届诗歌节吸引了全国118名诗人代表、120名各省市区以及省内地市州代表、100余名慕名而来的诗歌爱好者、60余家新闻媒体记者参加,规格和规模都远超前三届。这其中,开幕式的国家级水准、闭幕式《大北川》的精美绝伦、铁牛广场和文化广场的万人诗会,以及绵阳师院的诗歌论坛、江油安县北川梓潼的采风,都强烈地传递出“诗仙故里、诗歌故乡”的名副其实。
情之所致、诗之所致。许多人在采风途中,就抑制不住喷薄的诗情,一首首诗歌,正在逐渐传开,传递出绵阳的好声音。
新闻推荐
本报讯20日至21日,由省经信委总经济师赵辉带领的省委第一督查组和省教育厅副厅长唐小我带队的省政府安委会第三督查组来绵,采取实地检查、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绵阳市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开...
安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安州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