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川调歌舞剧《红颜色·绿颜色》到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从小品《两个人的车站》、《大年三十》到《公仆兰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剧目,都是地地道道的“绵阳制造”。
百花齐放,满园春色。近年来,全市文艺工作者激情迸发,文艺创作活力倍增,“接地气”、“聚人气”的原创佳作不断涌现,一大批具有巴蜀气派、绵阳特色的精品力作相继走出四川、走向全国。
打造精品 原创力作叫好叫座
“5·12”大地震后,为感恩全国人民,抢救羌族文化,市文广新局积极探索文艺精品创作新路,按照市委确定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以奖代补”运作模式,整合全市文化艺术资源,广泛吸纳民间资本,打造了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
精雕细琢,造就了《大北川》不同凡响的气势。2009年9月23日,《大北川》首次搬上舞台,同年10月11日,参加省优秀剧目展演,两场演出下来,《大北川》在网络上的点击和评论超过1300万人次。之后,经过数次修改,先后赴成都、北京、西安、山东、河南等地巡回演出,演出场次达到120多场,场场爆满,呈现出叫好又叫座的大好局面。
该剧先后斩获四川省文华奖“最佳剧目奖”、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及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原创剧目大奖”等九项大奖。该剧不仅取得了演出的成功,还探索出了一条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拓展了北川新县城的文化旅游产业。
2014年7月19日,经过全新改编演绎,《大北川》作为第四届中国诗歌节压轴大戏精彩呈现,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高度赞誉该剧“完美诠释了民族精神与人间大爱。”
类似《大北川》这样的优秀作品,举不胜举。江油市2005年问世的《黄颜色·绿颜色》、北川灾后打造的《禹羌部落》,安县出品的方言话剧《咱们的牛校长》等,都成了叫好叫座的时代精品。
走出低谷 川剧艺术迎来春天
在绵阳文化史上,川剧曾一度辉煌。在鼎盛时期,喻海燕、蒋淑梅等先后夺取中国戏曲最高奖——梅花奖;《华清池》、《白蛇后传》、《冰河雪》等一批剧目也成为了川剧经典剧目。
之后,绵阳川剧曾一度走入低谷。2006年9月,针对川剧艺术“后继乏人”的困境,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绵阳市艺术剧院川剧团“团带班”应运而生。2009年,绵阳川剧“团带班”成员陈若梅、桂豪杰、王超等一举斩获第十三届中国戏曲“小梅花奖”,书写了川剧传承与弘扬的辉煌。这种模式,让“振兴川剧”有了希望。如今,在绵阳市众多大型广场文艺演出中,都可以看到青年川剧演员们的出彩表演。
政府部门在行动,民营剧团也在努力。在铁牛街社区,每天下午2时,天青苑川剧团的川剧座唱准时开演,不仅吸引了众多中老年戏迷,也让不少年轻人甚至孩子流连忘返。在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关心扶持下,天青苑川剧团还坚持送戏进校园、社区、企业、乡村、敬老院,并受邀赴全省各地巡演,每年演出场次超过400场,观众超过80万人次,2013年被中宣部表彰为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根植沃土 本土创作群众热捧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不竭源泉,是产生精品力作的深厚土壤。绵阳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沉下身子搞创作,走出了一条将服务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结合、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相结合的文艺创新之路。
2013年10月,第十六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评选结果揭晓,市文广新局、市文化馆选送的话剧小品《两个人的车站》喜摘“群星奖”。这也是绵阳市继小品《一个秋天的故事》、《大年三十》之后,第三次问鼎全国群众文艺的政府最高奖。
据统计,近5年来,绵阳市已累计新排上演大幕戏110余台,小品、折子戏等860余个,组织舞台演出240余场次,广场文化艺术活动780余场次,送文化下乡活动1320余场次。其中,川剧《越王楼》、戏剧小品《称爹》、音乐小品剧《七彩云朵》、电视纪录片《坚守》、音乐作品《羌寨素描》、舞蹈《天路追梦》、《北川绣娘》等60余件本土原创优秀文艺作品,还相继荣获了全国和省级大奖。
聆听人民心声,呼应群众关切,顺应发展潮流,凝聚时代正能量。绵阳这块厚重的文化沃土,必将涌现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
(张兴明 本报记者 彭雪)
新闻推荐
随着社会对年轻一代的要求,国家制定了《小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以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非常重要,下面结合《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体育课中发现的一些行为习惯现象...
江油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江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