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方发勇
医改被称为“世界难题”。世界难题,如何破解?
五年来,绵阳在完成医改“规定动作”的同时,立足本地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世界难题的“绵阳解法”:坚持中西医并重,为群众提供更多医疗资源选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让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创新医卫人才培育模式,让群众有医生看病、有好医生看病……
五年医改,在“5·12”特大地震后防疫、重建等多重任务叠加的背景下,绵阳交出答卷:全市无一例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无一例重大医疗纠纷发生,无一例重大医疗安全事故发生,群众服务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连续三次对绵阳医改工作作出批示,四川省医改办在全省推广绵阳医改经验,央视四次来绵采访。
让人民群众多一种医疗资源选择,“中西医并重”成为绵阳破解医改难题的第一种解法
近日,江油市永胜镇文昌村9组村民陈华林因腹痛住院,被诊断为肠梗阻、肝硬化伴腹水、门静脉高压症。由于治疗中采用了中医治疗技术,出院时,陈华林总费用相比纯西医治疗,少了3000多元。
不仅如此,在绵阳,凡在中医(含中医专科)医院就诊,可享受下一级医疗机构报销政策;在其他医疗机构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也可提高5%-10%。
对安县花荄镇红武村的1800多名村民来说,有个小疼小痛的病,也用不着大老远挤公交车去城里了,直接在村卫生室就可以刷卡开中药。
在绵阳,有一种“大锅汤”很出名,这种汤由十几味中药加水熬制,成本只有几毛钱,但在“5·12”特大地震和芦山地震中为实现“灾后无大疫”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述是绵阳用中西疗法缓解“看病贵、看病难”以及“治未病”的缩影。目前,绵阳100%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立了中医科和中药房,90%的村卫生室能开展中医药服务;全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立了中医预防保健科或中医治未病科。
8月24日,第十一届中国中医药(民族药)博览会在绵阳落下帷幕。绵阳注重在医改中发挥中医中药优势的做法,引起了国内300多家中医医院负责人的浓厚兴趣。
一组数据引人注意:全市现有三级中医医院4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6家,41个中医专科被列为国家、省、市重点专科;每万人口中医床位达到4.95张,中医药人员6362人,每万人拥有中医药人员11.66人,均超过全省、全国的平均数。
在市卫生局局长秦晓明看来,中医药具有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绵阳又是我国西部中药资源相对富集的地区,中药材资源达2150余种,中医中药理应在医改中有更大作为。
早在2007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并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分管领导,市卫生、发改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将创建工作纳入了市县两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建立起市、县联动机制。
市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专款,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重点专科建设、基层中医先进单位建设;各级财政把中医药产业发展纳入农林业产业化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和中小企业科技发展资金等支持范围。五年来,全市共投入7971万元用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与2007年相比,如今,绵阳中医医疗机构开放病床总数增长87.6%、重点专科增加340%、中医药服务门急诊人数增长129.4%。9个县市区已有8个建成全国农村或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让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成为绵阳破解医改难题的第二种解法
在江油市武都镇中心卫生院、安县花荄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科,记者看到,糖尿病、高血压两种慢病,每年至少要随访服务4次,服务涉及体征、生活方式指导、辅助检查、用药情况、转诊等数十个项目。“良医治未病”。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让大多数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乙肝、肺结核、艾滋病”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是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绵阳是全国17个试点地区中唯一连续两次获得实施资格的二级城市。项目的实施,为132万余城乡群众完成了免费体检和健康档案的建立,为近10万城市群众患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医疗技术支撑,10000余名城乡群众自发签名感谢项目带给他们的实惠和幸福。
不仅如此,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了绵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2009年前,安县疾控中心没有1项检验资质,食品、饮用水、有毒有害物质及各种病毒检测都做不了。如今,该中心能做职业卫生、食品卫生、放射卫生等7大类检测。
目前,从城市到乡村,防病意识和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市、县卫生局门户网站均设立了专题栏目,综合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等制作了全民健康体检光碟和电视公益广告;市卫生局与媒体合办“健康绵阳”,定期邀请专家为公众举行健康专题报告。健康教育工作覆盖率达95%以上。
在绵阳,如今活跃着865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496个健康顾问服务团队。他们能为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免费提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及专家健康咨询、专家预约诊疗、专家会诊等便捷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签约城市居民33.85万户、农村居民85.53万户,共覆盖358万城乡居民。
五年来,绵阳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持续下降,全市婴幼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连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让人民群众 “有医生看病、有好医生看病”,“创新医卫人才培育模式”成为绵阳破解医改难题的第三种解法
2009年至今,安县人民医院引进、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20余人,占了医院总人数的近一半。
一年前,袁浩从市外来到安县人民医院,在神经内科做了一名主治医师。他说,良好的培训制度是他选择这里的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安县人民医院每年选派1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上级医院培训。五年来,医院先后新增了血透室、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病房、肿瘤科4个专业科室,开展了50余项新业务、新技术,创建了2个市级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专科。
把聚焦“培训”的镜头推远的话,还可以看到一组数据:五年来,绵阳对全市275个乡镇卫生院长进行了培训,各类培训人员达万余人次。
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前提是“有医生看病、有好医生看病”。绵阳坚持点面结合、三级联动,创新基层卫生人才培育模式,在市直卫生单位探索将其总收入的2-3%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掘医改中各个层面的人本价值。
自2010年聘请8位两院院士建立医学院士指导顾问团后,2013年8月,绵阳争取到国家重大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组组长李兰娟院士,在绵建立了四川卫生系统首个医学院士工作站。 (下转第3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琨)昨(21)日,市长林书成主持召开市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2014年修正)》和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安全生产“党政同责”暂行规定>...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