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录制现场 (本报记者 蒲滔 摄)
■编者按:话民生,谈发展,问答执政方略;品宜居,说生态,共绘美丽绵阳……时隔一年,市委书记罗强最近再次亲临绵阳电视台 《理政·真情面对面》栏目,与市民零距离互动交流。本报特推出文字实录,以飨读者。
绵阳电视台主持人路羽:真心、真话、真情面对面。一座城市发展的快慢,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作风、服务效能密切相关。是否做到了勤政务实、廉洁高效?单从政府每年的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看起来多少会有些抽象,甚至有人还会对数据所能反映出的真实情况怀有质疑。可以说,咱们老百姓对经济变化的感受更多的还是来自于身边的变化——包括我们能够享受到的直接的公共服务。从这样的“有感发展”中,绵阳的市民更能看到市委市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取向,倾听群众心声,回应百姓关切的真情。今天,我们的《理政·真情面对面》围绕的交流主题就是“‘有感发展\’是发展成果惠及民众的‘硬指标\’”。
关于发展与民生
抓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惠及百姓,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要两者统筹兼顾,让群众感觉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方便,让大家在这个城市生活能够舒心、有幸福感
观众:这两年绵阳在民生方面投入还是蛮大的,就像修建城市绿道、更新公交车、坚持公交车票价1元等,还有为环卫工人设立了休息站等等。但是我想绵阳财政的钱就那么多,如果他们全都用在了发展民生上,那发展经济呢?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罗强:我们说抓发展,它的目的是为了惠及百姓,为了让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加幸福。那么这里面确实存在一个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向哪里?是投向于发展还是重点投向于民生?我想这个就是要两者统筹兼顾。一方面,对于利长远打基础的项目,我们确实要舍得花钱。比如说像工业园区的建设、比如说像招商引资,特别是对一些大企业、大项目、基础设施的投入,这个我们通过财政资金、通过融资、通过招商引资各方面来完成。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体现“有感发展”,让老百姓感觉到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实实在在的方便,让大家在这个城市生活能够舒心、能够有幸福感。
观众:罗书记,您好。我这个问题是接着刚才那位朋友的。我们现在绵阳的这个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生态优先还有以人为本,听说现在是将生态文明也纳入生态考核,但是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绿水青山和 “金山银山”,这两者之间无法很好地兼顾。到底是要环境还是要经济发展?书记,这个您怎么看?
罗强:确实有一种观点,把发展和生态保护对立起来。如果纯粹从保护生态这个角度来说,它也不无道理。为什么?所有的发展、所有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原始的生态会有所改变,对原始的地貌会有所改变,这是不是就是生态破坏了?如果严格地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它就是。但是另外一方面,因为我们说以人为本,人在这个星球上,最终他是要活动的,人类社会是要发展的,那么这就是说,怎么样在发展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努力,最大限度的保护好环境。所以,我们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委提出的要求,我们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我们的六大发展战略之一。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青山绿水。在发展的过程中,比如说我们在产业选择上,去年我们煤炭行业全行业退出。比如我们去年光一个江油市,就关掉了碳酸钙厂、碳粉厂80多家。还有大家知道的热电厂,城区热电厂关闭。还有一些落后产能、污染高的、污染严重的都把它关闭了。然后,重点发展我们的战略新兴产业。如果按照这个理念发展下去,我们就可以做到既要“金山银山”,也更要青山绿水。不仅如此,我们还要把过去的一些欠账,力争把它补上。比如说平政河等11条小流域的治理,比如说三台,还有其他几个县区的水库的治理,哪个都是要花很多资金的,很多钱是埋在地下看不见的,但是这些事必须得做。
关于交通出行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应该给大家提供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公共服务产品
观众:绵阳的魏城和忠兴现在都通了公交车,通了公交车之后也解决了这两地的老百姓出行不便和出行不公平的问题。但政府以补贴公交运营车辆的形式终止了运营车辆,就这个问题,现在有这样一个说法,我听有人说是用财政的钱来买老百姓的高兴,请问市委和市政府就此事是持什么态度?
罗强:我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城市应该给大家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应当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另外一方面,确实还存在着一个现实的可能性问题,还存在着一个财力的问题,有时候是手长衣袖短。按照城市管理,我们说,到了我们这种发展程度,我们是力争让城区的乡镇能够把城市公交开起来。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有一些遗留问题。比如说班线车,它过去承包了很多年,历史问题没解决。那么最后怎么办?我们政府也得依法办事,该补偿的补偿了,该安排就业的安排就业。那么这样子,使得线路才把它真正开通起来。要说值不值,我觉得看到老百姓的笑脸,我认为是值得的,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可能就是刚才说的是不是公平,我想肯定存在不公平的地方,肯定不是完全的公平。比如说现在魏城开了,那么江油、武都该不该开?这里有一个范围界定,一般来说城市公交,主要是在主城区,也就是在两个区域的范围内。有些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就直接开到周边的县。所以说,可能大家会有这个疑问,但是我们相信随着财力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有些问题也会逐步地、一个个地解决。我想对于城市的公交,我们交通局的同志可以再补充一下。
交通运输局副局长王明庚:近郊乡镇的群众出行,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或者近似的公共交通出行这个愿望特别强烈。市委采取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地来覆盖有条件开行公交的这些近郊的乡镇和地区。
路羽:我也想向罗书记提个问,罗书记您看,目前我们有没有一些切实有效的办法,来解决目前像这样一些农村地区村民的“出行难”?
罗强:实际上因为我们市的市域面积比较大,而且山区丘陵的面积大,所以农村的基础设施欠账多。面对这个问题,我想解决是需要有个过程的。正因为我们财力有限,所以说这个过程只能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不可能一下子都解决掉,所以这个事也是我们每一次下乡群众提出最多的问题。现在有的是通村了,那么通村的公路是以什么为标准?这个村通到你那个村,是到你那个村委会,以那儿为标准。但是你那个村很大,你还有那么多个社,社道还没法修。所以大家说到社,有的到了社,我们四川都住得很分散,山区很分散,到了社还没到户,所以这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说这个方面也只能给大家解释,也请大家理解。
路羽:好,不管怎么样,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党委政府在用心、在做这个事。那么接下来的时间我们继续来看现场观众朋友们的提问。说到我们这个《理政·真情面对面》是我们网络理政平台的延伸,在今天我们节目录制之前,我们也通过西蜀网等本地的一些论坛,公开征集了一些热心绵阳发展的网友朋友们,他们就坐在这边。那么,今天他们也有问题要和书记交流的。
观众(网友):绵阳城区现有的常规道路交通设施,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的需求。绵阳发展轨道交通,应该说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近期在我们绵阳关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设计图在网上也传得沸沸扬扬的,请问绵阳这个轨道交通建设是否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罗强:这个问题确实是广大市民关注的。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车辆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城市病,我们也同样交通拥堵。但是在老城区不可能大挖大建,也不可能甚至我们也不主张,像有的城市,像包括网友建议说这个事很简单的,你们多修几个高架桥、高架路。为什么不能?一个是,如果我们说能,到你家门口,你是三楼、四楼,在你家门口两米,架一个高架路,你愿不愿意?可能你会不愿意。还有,架起来以后整个城市景观全破坏了。怎么办?大的来讲,就是从规划上入手,大力发展城市新区、城市南区,把人口疏解。因为老城区太密,比如说,医院、学校都在老城区,都在涪城区,大家一看病,都得涌那儿去,它不堵才怪。还有上班出行,潮汐式的来回,也要从长远的规划上来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就是来疏解。那么近期我们觉得,当然从交通的管理组织,智能交通,大家也看到了。然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还有一个就是在中长期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发展轨道交通。大家也知道,轨道交通要建的话,我们是在2012年提出这个事情,现在由相关的规划设计单位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我在网上也看了,有同志说你们开了好多次会了,半天还没动工。很多城市从谋划到报批,到建设,成都就用了十几年,我们相信不会用那么多年了,但是也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非常的复杂,各方面的论证。 (下转第3版)
新闻推荐
编者按:讲述绵阳好故事,传播身边正能量。小视角反映大变化,小事例承载大内涵。近期,本报记者深入基层,走街串巷,行走田间,从工厂、学校、医院、社区、乡村……挖掘素材、体验生活,讲述那些鲜活的...
江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江油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