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街上抓10个人回来,9个人都是大学生,虽是调侃之言,如今大学生的数量也就可见一斑了。而随着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就业难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难变得日趋严重。虽然不断有各市各相关部门出台有力政策、各就业指导中心也使出浑身解数,大学生就业难却依然存在。
笔者在2013年迎新春大型综合招聘周特别活动中了解到,活动期间前去绵阳人才中心应聘的人中,刚毕业大学生也是占了较大比例的。俗话说:“对症才能下药!”今天,我们就来理一理,这就业难,到底主要难在哪里?
市场供需不平衡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不存在就业难问题,只要接受国家分配就行。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就业变为以市场为主导,成了双向性选择,至此,大学生就业问题便开始浮现,并愈演愈烈。
目前,就业市场引导之下的就业形势出现了不少分层屏障,专业成了就业影响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专业就业形势也完全不一样,不同的城市,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就造成了大量相同专业人才的堆积,且相关招聘单位对应聘人员也有相关专业教育的要求。中国加入世贸之后,外语人才变得紧俏,此后学习英语,或是其他小语种的人越来越多;公务员铁饭碗的思想也影响了不少人,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逐渐变得相当壮观;市场需要营销管理人才,学校里的这类专业就人气爆棚。可是市场的需求是在不断的变化的,四年的学习之后,市场的某一类人才需求也许已经快要饱和,甚至是超出需求了,公务员岗位也与报考人数不相匹配,余下的人就成了“老大难”。
故此,随着市场供需的变化,专业就成了很多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门槛。
名校风潮
“你孩子是哪个大学毕业的啊?”“我家孩子在读清华呢?”“现在没有留学经历的,根本就拿不出手。”如今,学校、学历不仅仅是家长们、同学们之间相互比较的利器,也成为了一些招聘单位的“过滤器”。
从用人单位来看,大部分用人单位在某种程度上一改印象中非名牌、高学历毕业生不用的状况,现在更加重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是在最初的应聘选人时,更多高薪优质企业更倾向于名牌院校和高学历学生,也有一部分单位要求有海外名牌院校的留学经历,门槛设置偏高,一些一般院校的毕业生几乎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这种偏颇现象也是导致大部分有能力却不是名校毕业的大学生被闲置和忽视。
沉不下去,浮不起来
万学教育职业能力事业部调查关于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大学生最愿意工作的单位所有制按选率高低依次为:中外合资(28.4%)、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3.7%)、外商独资(21.9%)、自营(自己或合伙开公司)(12.8%)、集团(合伙制或股份制)企业(6.6%)、私营企业(3.0%),而对于容纳性较大的中小型企业,即使有着宽松的招人标准,很多毕业生也不屑于这种单位。
“眼高手低”是现今很多毕业大学生的通病,薪酬高的工作做不了,能做得了的又嫌薪酬太低,于是就这么一直“剩着”,也安于被“剩着”,应试的高等教育与社会的严重脱节使得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内心都像斗鸡一样,有着不可一视的骄傲,都觉得自己是“卧龙”,一定有识货的“刘备”,不愿意慢慢的沉淀,从小兵做起,也等不及一点一点的积累,一心想一口吃个大胖子,却没有那么大容量的“胃”。
沉不下去,求职难,浮不起来,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多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今天我们罗列的也只是其中的一些主要障碍,生活中的任何一点都有可能成为某一个人求职就业过程中的绊脚石。可是就业虽有门槛,但是只要不断努力地完善和提高自己,任何阻碍都会成为你成功的垫脚石。
办法也总比问题多!
新闻推荐
“1248”开创城市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涪城区朝阳街道推进“数字朝阳、和谐家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张红本报记者许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期盼。社会管理的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服务社会的过程,只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才是解决社会管理根本性...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